第32部分(第2/4 页)
尖上的“小丘疹”:新生儿出生后,在鼻尖及两个鼻翼上可以见到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结节,略高于皮肤表面,医学上称“粟粒疹”。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潴留所引起的。几乎每个新生儿都可见到,一般在出生后一周就会消退,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任何处理。
新生儿的四肢屈曲: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从一出生到满月,总是四肢屈曲,有的家长担心,宝宝日后会罗圈腿,干脆将宝宝的四忮捆绑起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正常新生儿的姿势都是呈英文字母“w”’和“M”状,即双上肢屈曲呈“w”状,双下肢屈曲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随着月龄的增长,四肢逐渐伸展。而罗圈腿即“0”型腿,是由于佝偻病所致的骨骼变形引起的,与新生儿四肢屈曲毫无关系。
先锋头:胎儿在娩出过程中随着阵阵宫缩,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使颅骨发生顺应性变形而被挤长。同时,头皮也由于挤压而发生先露部头皮水肿,用手指压上去呈可凹陷性鼓包,临床称产瘤。一般宝宝出生后一两天自然消退。对新生儿健康无影响,不需要处理。
头颅血肿:有时可以看到部分新生儿的一侧头部或双侧头顶有一个鼓包,其大小从枣子到苹果大小不等。摸上去有波动感,宝宝不痛,鼓包不跨过骨缝。这是由于在娩出产道过程中,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之故。淤血一般在40天左右钙化,形成硬壳,3~4个月才能渐渐吸收。但需注意的是:存在期间,要注意头部清洁,可以洗头洗澡,勿用手揉搓,更不能用空针穿刺抽血,以免引起细菌侵袭,形成脓肿。
在你了解了新生儿的这些基本的、特殊的生理表现后,有助于家长们区分哪些是宝宝的正常生理表现,哪些是病理性的生理表现,以防止不必要担心或延误治疗疾病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育儿金点子:表生儿头颅血肿有正常的表现,但如果头颅血肿突然增大,或头部出现红肿,伴有宝宝发热,这可能是继发感染了,应立即请医生诊治,避免导致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要重视接种疫苗
意义:现在,由于医学比较发达,并且国家有明文规定,新生儿出生时,都要按序接种疫苗,但有些父母可能并不了解新生儿接种疫苗的项目和方法,因此并不能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为孩子接种疫苗,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所以一定要重视为孩子接种疫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给宝宝洗换衣物(6)
方法:新生儿的疫苗接种方法是,生后1~2天,便要接种卡介苗。种卡介苗后应注意接种处保持清洁,每天换衬衣,以防局部混合感染。种卡介苗一般无不良的全身反应,种后3~4周,局部可发生较硬的红肿,里面逐渐出现脓液,红肿上可能有个小白点,以后结痂,渐干枯。1~2个月后大部分可愈合,留下一疤痕,反应较重的可发生破溃流脓,液下淋巴结肿大,局部红肿。破溃时用消毒纱布敷盖,若孩子发烧,接种周围红肿厉害,应请医生检查。如果接种后无反应,则说明接种未成功,需作检查,若呈阴性,应重新接种卡介苗。接种乙肝疫苗是为了预防乙型旰炎。接种的方法,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次,30~40天后(满1个月时)接种第二次,5~8个月后(一般在6个月时)接种第三次。乙旰疫苗是提纯的乙肝表面抗原,是死疫苗。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后,只有30%的人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而且抗体效果很不稳定;接种第二针后,有90%的人产生抗体;接种第三针后抗体的阳性率可达96%以上,而且抗体效果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所以家长必须记住要给宝宝接种三次乙肝疫苗,尤其第三次接种与前一次间隔时间较长,千万不要忘记。接种乙肝疫苗后没什么明显反应,但有的宝宝有轻微发热,无需特殊处理。
育儿金点子:新生儿接种卡介苗3个月后,要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做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是否成功。如果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呈阳性,说明机体已产生特异性抗体;如果试验维果呈阴性,说明接种未成功,需要重新接种。
?慎用药物
由于新生儿的肝功能不成熟,所以一些新生儿的体内代谢率低,因此会发生些毒副作用,所以新生儿不能乱用药。并且乳母的乳汁是宝宝赖以生存的根本食物,所以,哺乳期的乳母用药也要很注意。下面就通过表格形式,将需要禁忌的药物及其有害作用做一个具体介绍。
新生儿尽量避免的有害药物
药品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