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2/4 页)
动,说成是美军的单独行动。
整个行动的准备非常充分,火炬行动非常顺利。在阿尔及利亚境内,法军的抵抗有名无实,不到二十四小时便告结束;在奥兰和卡萨布兰卡,法军的士气略高,也仅抵抗了二天。战斗变成了一场向突尼斯的赛跑。
对法国人来说,战争早在39年就已经结束。多数法国人不知道为何而战。为德国人战斗,法国人觉得自己象叛徒。为国家而战,哪个政府才代表法国,这也是个问题。维希政府投降的事实,太令人失望了。
相比之下,法军更愿意与盟军合作。就象魏刚说的那样,“假如你仅仅带1个师来,我将向你开枪;假如你带20个师来,我就要拥抱你了。”
法国人与盟军的合作,出乎希特勒的意料。恼怒之下,德军挥师占领了法国南部,维希政府垮台。希特勒还迅速派出了援军。
21日,增援的德国空军和国防军在突尼斯登陆。
隆美尔的形势不错,在隆美尔军团与英国第8集团军的较量中,打了个平手。然,考虑到美军向突尼斯的快速推进,他感觉到,自己的胜利全无意义。即便战胜了英军,也是不败而败。
反复请示了希特勒,隆美尔把意大利人甩给了蒙马利哥,率领部队快速撤退到利比亚。蒙马利哥除了意大利人外,仅俘虏了少量德军。
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主力陷于东方的德国,还有整个欧洲要保卫,在同实力雄厚的美国工业系统的较量中,不可能取得胜利。
况且,德国的海军实在够呛,盟军在地中海的海、空军袭击,严重地干扰了德军的补给。
8月中,英国第八集团军成功地绕过了利比亚的马雷特防线,突尼斯的盟军占据了压倒多数。9月1日,突尼斯失守。
9月7日,北非德意军队全部投降,盟军仅俘虏就超过十五万之众。
这是一个大胜利,极大的振奋了盟军的信心,使盟国人民有了战胜德国信心。丘吉尔说,“在阿拉曼之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以后,我们将战无不胜。”——这话只能作为一个良好的愿望了,事实很快就给了丘吉尔当头一棒。
盟军在非洲获胜以后,登陆欧洲就提到了日程上来。如今,美英两国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从英国出发,进击法国北部,一举打垮德军。两国还有了新的选择,就是从突尼斯出发,攻克西西里和意大利,再从那里进攻巴尔干,或者法国南部。
北非战役结束后,便开始欧洲登陆战——“曙光行动”。这本是美国人竭力主张和要求的。英国人为了换取美国人支持北非行动,被迫同意的。“曙光行动”不是英国人想象的那种小规模登陆牵制行动,而是一次规模较大的登陆作战,一次战役。
然而,刚刚大获全胜的北非战役,却没有助长美国人的信心。
战前,马歇尔将军及其属下,都对美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而英国人以为,新兵没有实战经验,需要更多的训练。这也是两国在制订作战计划时的重要分歧之一。
谁知道,刚与德军交手,就叫隆美尔打了个满脸开花。如果不是德军指挥出了问题,恐怕会一直把美军赶到海里面。
战后美国人的态度大变,又严重地低估了美军的战斗力。对“曙光行动”是否继续,美国人非常忧郁。但时间到了这时候,苏联的形势越愈发的不妙。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已经持续了五个月,中军的轰炸比德军还频繁。大量燃烧弹的使用,连绵不断的轰炸,已经把城市变成一片废墟。而伏尔加河水路的中断,更加剧了供给的困难。当地的大多数工厂都毁于轰炸,或者是搬迁到居民区,以小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
斯大林使尽手段,来催促美英尽早登陆欧洲。北非作战在苏联人眼里,完全是不负责任,推萎拖延的手段。苏联与美英的不信任加深了。美英没有对中国宣战,这就很令苏联人不满意。第二战场从欧洲挪到了北非,更加深了不满。斯大林生性强硬,威胁的电报,络绎不绝。
苏联人坚持不了多久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苏联红军的士气为低谷,德军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几座城市。是斯大林格勒的战斗,鼓舞了人心,使苏军恢复了士气高昂。中国对苏宣战,这是个沉重打击苏联人勉强维持下来。斯大林格勒沦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苏联人士气已经不高了,如果因此崩溃,苏联可能就此土崩瓦解。即使坚持住了,但斯大林感觉不到某种诚意,也可能发生盟军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