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3/4 页)
几年的固权,他赵胜的子孙只有不去相争才是唯一保命的方法。
君王之忧啊,看样子将太子带走和留下这份帛书绝不只是单单针对濮阳之行这件事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八章 祖孙】………
“父王,外祖父凶不凶呀?”
“外祖父……不凶。外祖父天天做梦都想见丹儿和丹儿的母后,来信还说早就给你准备下了好吃的大梁蜜脯,这次要带去濮阳亲手交给丹儿。丹儿你说外祖父好不好?”
“外祖父好!”
“那你还不肯好好读书?等识的字多了,不就可以自己读外祖父的信了么。”
“大王,丹儿读书还是很用心的……丹儿记住父王的话了么?”
“哦,儿臣记住了。”
“呵呵呵呵,丹儿看看路边上种的是什么?”
“嗯,嗯……不知道。”
“这是黍禾,到了秋天结的种子就是粮食。”
“甜糕便是用黍米做的。”
“哦。”
……
微微颠簸的宽大络车之上,季瑶安静地坐在一旁,笑盈盈的注视着身边搂着赵丹肩膀正在循循善诱的赵胜,间或帮着搭上两句话。赵丹忽闪着大眼睛看看母后,又看看父王,接着乖乖地应上一声,瞳目之中已经盛满了期待,或许依然没有彻底弄明白蜜脯和读书的关系,也没弄懂草芽似的黍禾是怎么变成好吃的甜糕的,但至少……至少比先前天天在王宫里瞎跑时懂得多了那么一些。
赵胜抿着嘴瞅了瞅同样笑望自己的季瑶,片刻以后转头望向了前边的路途。在这个人烟稀少的时代。君王远行虽然黄土铺道不大可能。但净水泼路还是要做些的,总不能让一国之君吃一路的尘土。
大路之上前前后后都是望不到头的扈从军队和君王仪仗,旌旗虽是猎猎,却也做不到遮天蔽rì,向前遥遥望去,同样望不到头的大道边上间或看到一两棵参天大树,树顶似乎直接摸到了悠悠的白云,而在路边上便是齐整阡陌里绿油油的黍苗。chūnrì里万物皆是葱茏,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便如赵丹这般小小的年纪一样。
赵胜最喜欢乘着马车行进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时那种感觉。天高云淡。风轻爽朗,让人抛却了种种心思,全身心的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不过作为人来说,心中总是断不了思绪的。所以在刚才赵丹天真的问出“外祖父凶不凶”时,赵胜心里还是不免有些促动。
外祖父凶不凶?外祖父自然不凶,往往比祖父母、父母还要和颜悦sè。这本是常情,然而同时也要看“外祖父”是什么身份,又是在对着谁说话。赵丹的外祖父自然不会对赵丹凶,但他终究是一国之君,闲暇时或许想得起儿女子孙,但这样的闲暇又能有多少?
赵胜清楚魏王对自己的咒怨,平常的事且不去说了,这次魏楚边境摩擦。楚国大有动武趋势的情况之下,魏王遣使向赵胜递送国书,希望赵国能与魏国合盟攻楚时,赵胜非但没有答应,反而回书让魏王冷静一事就足以让魏王将赵胜从头到尾骂一个体无完肤了。
魏王赌得是一口气,魏国相对楚国是小国,楚国这次挑事明显是在多年太平之后的一种试探。魏王虽然已经不再奢望像魏文、魏武那样雄霸天下了,但他需要社稷长存,既然要社稷长存,就不能让强邻渐起欺凌之心。所以他需要予以还击,需要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狠狠地扇楚国一耳光。然而,然而……这时候被他视为靠山的自家女婿居然给他来了这么一出,让他情何以堪。
先秦之世就是如此,公事之中夹杂着私情。私情却又没有那么单纯,让人实在无奈。魏王并不清楚赵胜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将早已不被各国重视的周天子抬出来号召弭兵之会。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去,原因很简单,此次弭兵之会必然与魏楚纷争有关,就算不是完全为了魏楚纷争,魏楚纷争也必然是其由头,作为当事人,同时又明白发起人赵胜站在魏国一边的可能xìng远远大过站在楚国那边,魏王为什么不去?
魏王肯定是要去的;卫君是地主就更不用说了;齐王基本上是赵胜的跟屁虫,韩王又是一心依附魏赵以防受到秦楚进攻,也肯定是要去的;邹鲁倪三个小国国君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只要大国不去灭他们,自然是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何况赵胜借天子名义给予了他们与诸大国同等的地位,这是给脸,他们哪能不接着,自然也是要去的,连二话都没有。
至于秦楚两国,情况可能复杂了一些,但在其余各国君主都答应前往,并且天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