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页)
院去找医生。
医生一看她的脸色,就叫去验血。结果出来,血色素只有五克。医生说:“你得住院。”李兰茹苦笑着说:“我恐怕住不了院。”医生说:“你必须得住院,这可是两条人命。”李兰茹想了想,说:“要是那样,就难为你给我开个假条。”
益生堂 第二章(30)
揣着病假条,李兰茹坐车回城去找单位领导请假。在单位把持实权的还是红卫兵,大小事情,都要交与他们定夺,真正的领导成了聋子耳朵。病假条递上去,红卫兵说要开会讨论。李兰茹就坐在隔壁屋里等结果。单位有个领导,妻子也姓李,和李兰茹沾点远亲。李兰茹听见他大着嗓门说:“想住院就叫她住呗,还讨论个啥。你们没看见她那张脸,白得跟石灰一样。要是搞出点啥事,可与我没有相干,我可是表了态的。”连唬带吓,红卫兵讨论不下去了,只得在李兰茹的病假条上歪歪扭扭签上字。
李兰茹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天天服硫酸亚铁,吃得胃里像刀绞似的疼。到预产期临近,血色素终于升到九克。可生产时,医生又说是横胎。大家都有些紧张,怕李兰茹扛不过这一关。家义站在产房外面,看见医生护士出出进进救火一样步履匆匆,觉得自己正站在一座独木桥上,四顾无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桥下面就是无底深渊,时间像停滞了一样漫长。
()
等到天黑,护士从产房抱着襁褓出来,对家义笑着说:“恭喜你,是个儿子。”李兰茹说:“两个女儿都是我取的名字,儿子的名由你取。”家义想了几天,找出一个“萱”字。解释说萱又名忘忧草,宜男,而且古人常以萱代指母亲。李兰茹怀这个儿子受尽艰难困苦,要让儿子永远记住。李兰茹觉得这个名字有点苦中取乐的意思,认为很好。儿子就叫了汪萱。
李兰茹对家义说:“你吃了那么多苦,这个儿子算我补偿你的。”
11
一九六九年春,城里又有一批居民下放。街上到处贴着红纸标语:“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刚刚平静下来的茅山,又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被划进下放名单的家庭,开始了迁徙前的大动荡。陈旧的木板墙后面,灰尘四起。
益生堂的房子早已是街道上觊觎的一块肥肉。第一次城镇居民下放,就有人提出让他们下去。只是那时家礼还在医院上班,家义在学校已经做了校长,家廉和繁丽又刚刚去世。好多因素加在一起,才使得逐人占屋的计划胎死腹中。这回却是无论如何不能再网开一面了。
家礼没有做任何的抗争。他的心,像秋后的树叶,正一天天枯萎,生命的活力正从他的眼睛里一点一点像烛光一样慢慢黯淡。魏学贤劝他像自己一样硬扛,他摇摇头说:“从公私合营那年起,我就在硬扛,总想把益生堂的招牌扛着不倒。后来不行了,又想把我这个家扛着不倒。眼看着又不行了。这一二十年,我都是在拿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他拍拍自己肩膀。“我这把老骨头承不起二两肉了。”
家慧哭着说:“你这一走,啥时候才能回来?”家礼说:“益生堂都没了,我回来在哪儿落脚?”家慧就哭得说不出话。
家礼吞吞吐吐半天,说了句:“我心里有件事,装了好多年,一直没敢跟你们说。我要能活着回来,就说给你们听。要回不来,只好带进棺材算了。”
家慧抽泣着说:“啥事你快说出来,也免得我们惦记。”家礼神情委顿地说:“还是等以后吧。”魏学贤送他出门。家礼说:“我这一走,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家义?”魏学贤说:“等他太平了,我跟他一起去青峪河看你。”家礼摇着手说:“别来,别来。”他指指心窝。“这儿有就行了。”
魏学贤站在夜色里,看他顺着窄窄的街巷踽踽独行,那么落寞和萧索,内心真是肝胆俱焚。他惊讶地发现,家礼的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驼了,他头顶上那线窄窄的灰蒙蒙的天空,显得那样狭小和暗淡。
玉芝对下放的事不表示好恶,只问下放的地方叫什么。家礼告诉她是青峪河,她点点头。“哦,青峪河。我知道这个地方。”过一会儿又来问:“是莲花池吧。”家礼说:“不是莲花池,是青峪河。莲花池不是家贞婆家吗?”她一副恍然的表情说:“哦,是的,是的。莲花池是家贞婆婆屋里。”但到了第二天还是问:“家贞在青峪河,我们去了,不是要跟她搁( 做 )邻居了?”
士兰急了,说:“妈,人家忙得恨不能两只脚搬上来当手用,你还要在这儿颠三倒四地问过来问过去。烦死人!”她不想下乡,却又不得不下。士霞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