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在官方提供的有限资源里,王錱分去了一部分,曾国藩的后勤补给减少了。军饷不再按时发给,领取武器弹药也备受刁难,曾国藩及其所部陷入困境。日复一日,会党越剿越少,曾国藩的部队在全省防务上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低。额外的军饷没有来源,扩军之说等于空谈。他的部队无法扩充,那么届时代表湖南出境攻打太平军的人,必然是人多钱足的王錱,而不会是兵单饷绌的曾国藩了。
曾国藩探知此中关节后,大为恼怒。可是,无名火终归是无名火,只能自己憋着。唯一可行的,无非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把王錱从政敌们的阵营里争取过来。
于是,曾国藩给王錱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率领所部归附。但是,王錱只想着要率领军队为阵亡的同学报仇,却不体会曾国藩的隐衷。他连信也不回,忽略了曾国藩的忠告。
曾国藩见王錱无动于衷,便分别给巡抚、布政使和长沙知府写信,要求他们只让王錱统带两千人,作为先锋,而不能让他统带三千四百人。他还劝说官府让王錱裁减超出计划的兵员。他又给一些乡绅写信,阐述这层意思。但是,曾国藩的这些努力收效甚微。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853年,咸丰三年(24)
骆秉章说,造反的军队行踪来往不定,本省仍然需要严加防范,令王錱将所部留在长沙,暂缓裁撤,认真训练。
从此以后,王錱的乡勇就成为骆秉章节制的部队,独立于曾国藩的湘军体系之外了。
由于曾国藩和王錱的矛盾,湘军的这次扩军,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就在曾国藩为扩军而犯愁的的时候,否极泰来。太平军西征取得的节节胜利,又给了他一个扩军的机会。
42
太平军从9月份开始,沿长江向湖北进军。时逢清廷将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接替病死的李僡。文宗任命六十一岁的江苏人吴文镕为湖广总督。吴文镕还没有到任,张亮基得知太平军已经杀来,便派同知劳光泰率领炮船扼守田家镇,又派武昌道徐丰玉总理防务,汉黄道张汝瀛为副手,一起率部防堵太平军,编造巨筏,横在江面,拦截太平军的船队。
张亮基要走了,跟随他到湖北的左宗棠怎么办呢?从3月到9月的半年时间里,他一直主管湖北的军事。但他看到对手是已经十分强大的太平天国,而清军只能干瞪眼看着,近乎灰心丧气。
在这期间,他给老师贺熙龄的次子贺仲肃写了一封信,感叹清廷的封疆大吏,虽然身负征讨太平军的责任,却没有过人的才干,满清的江山,恐怕是保不住了。
左宗棠空负一身本领,却始终找不到够他表演的舞台。他现在的平台是张亮基提供的,他对这位代理总督已经是感激不尽了,他写信给女婿说,张亮基“事无巨细,尽委于我,此最难得,近时督抚谁能如此?”
但张亮基也不过一省之长,顶多把一省的军事交给左宗棠办理,而且清廷还把张亮基调来调去,左宗棠跟着张亮基跑,“劳累难堪”,却难以干出一番大事。左宗棠的意思很明显,朝廷只有将他和江忠源这样的干才委任为大帅,赋予他们足够的军权,清军才有打败太平天国的可能。
当然,这只是左宗棠的一厢情愿。且不说他出身低微,长沙之战也就得到一个知县的头衔,就算他是曾国藩那样的二品大员,清廷又怎么会放心让这些汉人去大展拳脚?
9月13日,清廷给张亮基的调令发下来了。趁着这个机会,左宗棠决定离开张亮基的幕府。
有人说左宗棠太狂妄。尽管清廷的文武官员多数昏庸无能,不是还有曾国藩这样能干的大员么?
但是,左宗棠当时确实还看不出曾国藩在军事上会有什么作为。尽管曾国藩当时已奉旨帮办团练,但是湘军还处在艰难的创办阶段,恐怕连曾国藩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团练究竟会办成什么样子。何况,曾国藩以前是个京官,一直享有文名,于军事一途,却是个门外汉。在左宗棠眼里,曾国藩“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由此可见,左宗棠对曾国藩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是心存疑虑的。
总之,左宗棠在此时已经对清廷绝望。他于10月6日从武昌出发,当月24日回到湘阴,打算做一辈子的“湘上农人”。
再说江忠源。南昌解围之后,他非常担心九江的安危。他认为九江是扼守长江上游的关键,打算抄小路前往驻守。他于10月1日率领杂牌军赴援九江,郭嵩焘与他同行。
但是,江忠源所部还没赶到,太平军已经占据九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