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后备人员,以及数百名职业密探。
第七处专门对付旅游者。它在莫斯科有100多名正式官员,在各省的人数与此相当,另有近2000名特工和兼职秘密情报员。其中许多人在艺术界和科学界久负盛名;有些是在莫斯科设有办事处的外国航空公司和外国商行的非苏联籍雇员。这个处还有专门机构监督外国人下榻的旅馆和就餐的餐厅,控制国际旅行社,安排旅游者与本国人民的接触,甚至沿旅游线路在汽车旅馆、加油站等处监视游客。乘飞机或火车从苏联过境的外国人也不能幸免被监视。
第八处管理本总局的电子计算机。第九处负责监视和吸收外国学生。第十处监视和试图影响或吸收外国记者。第十一处负责批准和管理出境的苏联人民。第十二处调查重大的贪污、腐化和浪费案件。
政治安全机构是克格勃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它掌管大部分秘密情报网。此机构过去由12个“方面”组成。1969年,其第五至第九方面是专门干扰中国外交官和向中国驻苏大使馆渗透的。
技术支援组实际上是个专业性的盗窃单位。它拥有许多善于穿堂入室的行家,这些人还被训练成撬保险柜的能手、锁匠、摄影师或“拆封能手”(开启和重封文件的专家)。
工业安全局通过自己的秘密情报网监督各重要生产和科研中心。
第五总局成立于1969年,任务是消灭政治上的异己,加强对居民的控制。它的大多数行动部门是从第二总局划过来的,包括第九处负责苏联学生工作的单位,第十处负责苏联知识分子的单位,以及特别犹太处。从政治安全机构划过来的5个方面分别负责:监视有海外亲属关系的公民及来苏探亲的外国人、消除国外白俄团体偷运入境的反苏印刷品和特务所造成的任何影响,严格禁绝各种异端思想的传播并打击传播者。
边防军总局统领一支属克格勃指挥、人数达三四十万的精锐海陆军部队。它装备最新式的武器,其舰艇的活动范围有时远远超出了苏联海域。边防军借助警犬、岗楼、电子探测仪及荒凉的无人区来警卫和巡逻边境,以防国民外逃。
武装部队局,下设12个部门来监视国防部与总参谋部、军事谍报总局、常规地面部队、海军、空军、边防军、内务部所辖的民兵和内务部队、导弹部队、核武器部队、民航以及莫斯科军区。在苏联武装部队内连以上的各级组织,每一个海军大队、每一条军事前线,都安置有克格勃武装部队的官员。克格勃的官员虽穿军服,但是被允许通过自己的指挥系统向克格勃总部汇报工作,可以不服从军队的命令。这些克格勃官员还在本单位指挥一个情报网,并在驻地附近吸收文职情报员。可以说,整个苏军充满了克格勃特工。
时至今日,克格勃虽然消失了,但经改组被俄罗斯接管的“克格勃”依然存在。它接替了原克格勃的工作,并接收了其80%的工作人员。俄罗斯间谍情报活动并未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政权更迭而沉寂。它变换了名称,以新的面目、新的形式继续在行动。
前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弗里多茨说,冷战后的今天,俄情报机构的活动十分活跃,经美反间谍部门调查的200余起间谍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他们有关。例如,一名在联合国暗中从事谍报工作的俄罗斯情报官员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发现刺探美国情报。这是美国联邦调查局6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查出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人员在美国从事间谍活动。
英国反间谍部门认为,俄间谍在英活动越来越厉害,他们甚至试图通过收买手头拮据的英国特工的手段打入MI5或MI6等机构。法国情报部门也抱怨说,俄在法境内的人力情报活动几乎已恢复到冷战时期的水平。德联邦宪法保卫局称,俄情报人员为获取情报,不仅通过多种多样的公开途径,还广泛使用秘密手段,如招募间谍、建立情报网,并以现代通信工具和方式取代传统联络手段,德方声称有165名俄特工在德活动。1997年11月底,德国曾大张旗鼓地公布了一起俄间谍案。1998年3月,挪威外交部指控5名俄“外交官”从事有损两国关系的活动,并责令其中两人立即离境。1998年7月俄罗斯与韩国之间爆发了互逐外交官事件,一时间,两国间谍风波闹得沸沸扬扬。
尽管俄情报安全系统的情报搜集和反间谍能力在逐步回升,并取得了佳绩,但其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第一,外国间谍在俄活动愈演愈烈。近年来,由于俄经济困难、社会问题严重,且国家机构管理乏力,使一些国家在俄的情报活动更加猖獗。俄前总统叶利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