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接触、动作、游玩。如果能提供上述三项事物,那么就能满足灵长类动物的心理需求。”
罗森布拉姆再度强调,“这些小猴子”每天只需要和真的猴子玩半个小时。他说:“真的很神奇,没想到我们的神经系统只需要这么一点点改变,就能恢复正常了。”
听他这样说,我心里稍微感到一些安慰。因为这表示要毁掉一个孩子没那么简单。轻微的晃动,柔软的触觉,和真人互动30分钟,任何母亲都做得到。不管勤劳或懒惰,不管是职业妇女、家庭主妇,或是人工母亲,都做得到。
如果哈洛的这项发现是可信的,那么说明他已完全掌握了爱的内涵,但为什么我们需要如此大费周章,才能领悟这些道理?为什么在深入探究感情之后,我们会对呈现的结果不寒而栗?不只你我,哈洛自己也开始动摇。他再度发生婚外情,他就是无法忠于一个女人。
当哈洛发现与触感柔软的假母猴为伴的幼猴竟有自闭倾向时,他开始酗酒。威斯康星州的白昼很短,日照微弱,才刚傍晚,已是一片昏暗,只有杂色玻璃反射出昏黄的光线。哈洛感受到极为沉重的压力。他最早的发现赢得了肯定的喝采,他必须维持下去。1958962年,他拼命努力,发表多篇报告,勇敢地宣布由代母养育的幼猴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他更加投入,找来更多猕猴进行研究,设法找出其他变量,避免情绪问题的发生。最后他终于发现,关键在于动作,以及与同类的真实互动。
哈洛的助理勒罗伊(Helen LeRoy)说:“他总想高人一等,总是不断寻找另一个高峰来征服。”他将这种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喝得酩酊大醉,但仍挥洒如椽大笔,以超出常人的旺盛精力征服一座又一座的人生高峰。知名专家兰德斯(Anne Landers)也引用他的实验,给初为人母的读者提建议。他接下来将实验什么?
温馨的结论,残酷的现实
他的妻子得了乳腺癌,绵密的乳腺被癌细胞入侵,她的乳头分泌出恶臭液体,她还有几年可活。哈洛越发投入地工作,不知道他的心要在哪里安歇。失去母爱的猴子神智失常,不停发抖。他先前发表的研究结果影响惊人,深受幼儿保育界所重视,最显著的事例莫过于婴儿背袋的发明,这种设计能让婴儿感到温暖。
知名小儿科医生西尔斯(William Sears)因提倡亲子依恋关系而闻名,他主张父母应和小孩同床,随时保持亲密。这些主张显然深受哈洛的影响。孤儿院、社会福利机构、妇婴用品产业,也都受其实验结果的启发,进而出现了重大变革。哈洛的研究使孤儿院的人员知道,只给这些弃婴喝奶是不够的,他们还要有人拥抱摇晃、有人注视,对他们笑。感谢哈洛等人对依恋关系的研究,它让我们都更人性化。然而这么感性温馨的结论,却是以相当残酷的手段取得的,其中的矛盾,不言而喻。
身患癌症绝对不是好事,而在20世纪60年代,就更是雪上加霜。放射治疗以高剂量的辐射光束,照射身体特定部位,黑色X记号宛如箭靶的靶心,触目惊心。化学疗法才刚起步,医生将所需的剂量,装入抗腐蚀的巨大注射器中,注入血管,病人只觉得恶心,浑身燥热。哈洛和妻子一星期要去医院好几次。医生按压注射器,清空里头残余的空气,喷出的药剂在空中画出一道优雅的圆弧,随即像眼泪一样掉在瓷砖地板上,接着把针头扎进病人的血管。哈洛手捧脸盆,凑进佩琪身边。化疗药物让她极度不适,突然一阵反胃,她会把所有东西都吐出来。
哈洛的儿子强纳森说:“那段日子真的很难熬!”佩琪被诊断出癌症时,他才11岁,6年后,佩琪去世。当时佩琪病情日益严重。我想她当时一定面色蜡黄,瘦削的脸庞衬着尖细的牙齿,真与猴子有几分神似。哈洛原有酗酒的倾向,那段时间更加变本加厉。在他学生的记忆中,他常常在深夜走进当地酒馆,将哈洛从高脚凳上架起,开车送他回家。同事也提到有好几次开会时,他醉到不省人事,他们还得扶他上床,他倒头就呼呼大睡。
哈洛的强暴架强暴了谁
光阴荏苒,当年和代理母猴在一起生活的猕猴逐渐长大。这些猕猴不会嬉戏,也不会交配。长大后的母猴已有生殖能力,青春期来临,卵子已经成熟。哈洛脑中浮现出新的疑问与想法,他想让这些母猴生育后代,不知道这些幼时失去母亲的猴子,会成为怎样的母亲?要知道答案,一定得让这些母猴怀孕。不过这些可恶的猴子就是不肯翘起尾巴,以展露它们多毛的臀部。哈洛将交配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笼子里,母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