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之间思想的交锋和交流。当然也不影响他们常常在一起品茗把盏。据说,为了挽回各自的名声,俩人还曾有过约定,找机会决一胜负,对这场华山论剑或者说是把酒论英雄,许多的凤凰人充满了期待。
要说杨锦麟的酒龄实在不短,十五岁就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穷乡僻壤加上强体力劳动,一伙年轻人凑在一起喝上几口,哪怕是最劣质的酒,无疑就已经是天大的幸福和奢侈了。那些场景,是杨锦麟一伙农友们今天聚在一起谈论最多、兴致最浓的话题,当年的酒自然谈不上什么好酒,但那份共患难的真情的确让人难忘。
从厦门到香港,到频繁出入的深圳、广州、南京、成都、台湾等等地方,一路喝下来,杨锦麟的酒量未必一路见长,但酒名的确是不小。有一点程鹤麟说得很到位,杨锦麟的真豪爽到了酒桌上,真性情袒露无疑,更见一个真字。酒桌上他有过有失礼仪地嚎啕大哭,那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当年改造山河的壮举,其实不过是被监视劳动;与天南地北的朋友们聚会见面,通常也是在酒席上,谈古论今,杨锦麟的嗓门最大,笑声也是最响亮的。
读报之余,杨锦麟时不时地还会出现在深圳这论坛、那周年的庆典礼上,“ 都是熟人朋友,点名道姓非杨锦麟不可,不能不给面子。”而这时,宾主频频举杯,杨锦麟最多喝上个六成,虽然不像老杨的做派,但理由大家都能通过,杨锦麟往往要漏夜过关,不耽误第二天的读报。这时的杨锦麟,每每长叹,武功尽废,武功尽废!
杨锦麟的酒名,其实是和歌名不相上下的。几杯酒垫底,他能从自己出生的火红的五十年代的革命歌曲、民谣小调,一路唱到“ 超级女生”们的最爱,而且几乎是独霸全场。《少年壮志不言愁》是杨锦麟的必唱,十分符合他的心态,而听他的《朋友》,“ 多年以后”,听他投入地演绎“ 从此以后,我再没有快乐起来的理由”,好像真的就是这样。
杨锦麟出名了,而且红得发紫。在形势比人强的眼下,《有报天天读》依然保持着前三位的收视率,各类广告的收入也是盆满钵满。唐装长衫成了杨锦麟的招牌后,已无需当年要杨锦麟自己掏腰包了。穿着这套行头,杨锦麟还以嘉宾身份,出现在一些品味服饰的发布会上。就连他读报用的电脑、点评用的笔,都有人主动联系,希望赞助。对此,杨锦麟很得意。但他更期待的是,由自己来代言酒的广告,他甚至为自己设计好了如何亮相,言辞如何深入人心,“ 哈哈,一定是销路大开。”这样一来,程鹤麟还有什么好牛的,只有买酒喝的份了!
五、“ 血染的并不都是风采”——杨锦麟表情之五
传媒,作为信息与受众的中介,其影响显而易见。
反观内地的电视评论界,长期以来难以培养出出色的电视评论员,实际上是根源于传统的编、导、播分离的新闻分工体制。主持人评论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这种特殊的机制使主持人在节目中将原有的志趣、习性等特质,可以形成风格渗入言论当中,自然融为一体,使节目形成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从而提升整个栏目水准,成为电视台的品牌和魅力核心,成为争取更多受众的亮点。
‘杨锦麟这家伙’……七情上面(4)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要依靠可信度高的渠道来源获取信息和意见。而“ 名人主持”自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其看法往往被当作正确意见而接受就是这个道理。西方媒体不遗余力地挖掘、培养、塑造,推出明星主持以充当舆论领袖不仅仅是商业行为,它意味着一个媒体的品味、可信度与权威性。于是,越是在危急时刻,遇有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灾难等等,人们越发地需要杨锦麟的声音和《有报天天读》。
就好比节目开播之后不久,《有报天天读》就遇到了“ 非典”、美伊战事以及台湾闹剧般的两次选举、别斯兰人质事件、英国海边拾贝者的中国劳工的惨剧、印度洋海啸、新奥尔良飓风等等天灾人祸的爆发……
因圣瓦伦丁殉道日而演变成的情人节,于今不仅仅属于西方,而早已风靡东方,借着浪漫的玫瑰、精致的巧克力和温馨的烛光晚餐尽诉衷肠,正是追逐风尚的中国各地年轻人的最爱。然而,2005年的这一天,世界却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黎巴嫩街头汽车炸弹炸死了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再一次给这个原本危机四伏的“ 中东政治漩涡”投下一块巨石;
没有遭遇海啸的菲律宾,当天也发生了汽车炸弹袭击的恐怖事件,而且是一连三起,连环爆炸,顷刻间横飞的血肉,令节日的玫瑰充满了血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