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第3/4 页)
心思,在湖广围剿张献忠部的太监刘元斌,率领手下的兵马回到京师之后,立刻被擢升为提督京城外兵马的太监。
京营分城内城外,城内多为官家子,地痞无赖,根本没有一点的战斗力,也就是城外地京营还经常拉出去战斗,所以这提督城外京营兵马等于京师附近最大地军头,仅次于御马监掌印太监。
太监刘元斌本以为自己离开了山东,又率领兵马出京追剿,就不必受山东总兵李孟的闷气了,可阴差阳错,自己居然成了提督京师城外兵马地大太监,这位置极高,要不是曹化淳失势,根本轮不到他来做。
但在这个位置上,刘元斌没有高兴几天,马上就觉得睡觉都睡不安稳,因为京师兵马是警戒京师,守备天子居城。
让刘元斌入芒刺在背的,不是关外正在围攻锦州、松山的鞑虏兵马,而是在山东的总兵李孟。
这位年轻人行事,刘元斌在山东看,那是无法无天,横行霸道,根本不把朝廷的法度规矩放在眼中,巡抚、监军都是被圈养起来,兵马建制,很多都是自行其是,在山东的时候,监军太监刘元斌给自己准备了一壶毒酒,就是等到关键时候自尽用的。
可离开山东之后,不管是在湖广还是在京师,刘元斌赫然发现,居然没有什么人注意到这个李孟,就算是偶尔谈起,不过是“哦,就是那靠运气和鞑子打了个胜仗的山东总兵”“哦,就是那个把秦淮双美抢回家地莽夫”“哦。就是那个盐贩子。”
根本没什么人知道山东兵马的强大,只是知道些边边角角的逸闻,本来还有人说“哦,那个阉党余孽……”但在刘元斌面前说这个,那就是指着和尚骂秃子了。
朝堂之上,内监和重臣对这山东总兵李孟。也都是不屑一顾的态度,一来是这人官做的糊涂,居然联名上奏,说杨嗣昌有罪责,二来是天下间挂着总兵衔头的那么多。一个山东总兵能管什么。
但刘元斌是带着大军地人,知道有这么一支不声不响的强军在身边窥伺,而且这人却如此的深沉,实在是太让人不舒服了。
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尽管需要内官太监去监军做事。但内官们要是主动的发表什么意见,反而会被他怀疑。
尤其这山东总兵李孟虽然不讨人喜欢,可今天一个胜仗,明天一个胜仗,要是在崇祯皇帝面前说“这总兵李孟有谋反的意思”,只要朝中地大臣们有一个不对付的,跳出来说是阉人诬陷功臣。下狱待罪的肯定是自己。
若是其他的皇帝。怀疑总归是会怀疑的,但崇祯皇帝地思路,太监刘元斌一直是摸不准,感觉稀里糊涂他回到京师之后,也曾经通过以前的关系,动用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在山东密访,谁想到传回来的消息,都是说山东总兵李孟安分守己,绝无异己不轨之
太监刘元斌真是糊涂无比。只得是闷闷的安分守己。
这次被调回京师。按照大部分人的判断,京畿和山西、河南都没有多余的兵力。辽镇仅存地那些种子还要在山海关一带布防,那和刘元斌这支兵马一同镇守京畿地,也只有山东总兵李孟的部队。
得到这个推测的刘元斌找不到理由反对,晚上真是噩梦连连,觉都睡不好,听到李孟率军去河南平贼,这才是放下些心。
谁都知道,如果放任流贼入山东、北直隶,必然是滔天大祸,但刘元斌心中却比较盼着山东兵马被打败,这样自己在京师呆着安稳些。
九月知道的消息,说是胶州营和闯军交战,大获全胜,斩首两千余,这个数目这么多年许许多多人报过,如果加起来算的话,大明的百姓人口差不多全被官兵杀光了,还要加上官兵自杀,也凑不过报上来的杀贼数目。
这山东兵马的两千多人一定是蒙骗造假,大家都是嗤之以鼻,刘元斌也是松了口气,心想这山东兵马或许没有自己想像的这么强,不过安心没有两天,就有隐约地传闻过来,说是山东兵马斩首将近六万,不过就地掩埋而已。
明明有大功,偏偏不愿意示人,这种传闻地消息,而且是完全违背常理的消息,崇祯皇帝和大臣们是不会相信地,斩首近六万,这功劳最起码也要封侯了,差不多眨眼间就能获得武将最顶尖的荣耀,他为什么不要。
而且山东总兵在朝中的风评虽然不好,却始终没有“跋扈”“嚣张”之类的评价,看起来就是那种正常的军将,怎么会有功不要。
斩首过六万,的确是匪夷所思,有功不要,更是不仅常理,但提督太监刘元斌心中却知道,这些事情就是真的,那李孟绝对会这么做。
李孟肯定也有异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