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十年的经历,使吕雉彻底明白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女人,因为她已经没有了资本,而是一个政治家,一个丈夫事业上的得力帮手。吕雉的转型不仅快,而且十分成功。在刘邦夺取和稳固天子地位的过程中,吕雉(这时应该称吕后了)功不可没。
像所有帝王一样,刘邦夺取天下之后,也开始一个个收拾身边的功臣。功劳最大的三人中,谋士张良是个明白人,对主子溜须拍马处处讨好,已无威胁;能臣萧何是个老实人,只会踏踏实实做事,没有野心;只有大将韩信,不仅有历史污点—在楚汉之争中刘邦最危急的时刻讨官要官—而且一直居功自傲,让刘邦难以放心。刘邦先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又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并用计谋把韩信带回京城,以便能牢牢看着他。后来,韩信真的被逼出了反叛之心,他趁刘邦外出平乱,准备在京城动手,袭击吕后和太子。谁知消息走漏,吕后和萧何将韩信骗进宫中,把他绑起来砍了脑袋。吕后杀韩信,完全是你死我活的###的需要,与他们的品德毫无关系。相反,吕后在如此危急时刻,勉力支撑局面,果断行动,表现出了超人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其时,她心里何尝不明白,老公早就想干掉韩信,只是怕天下人指责,才不敢动手。如今借己之手除掉后患,是对老公绝大的政治支援。所以,刘邦闻讯后的心情是:“且喜且怜之”,首先是高兴,然后才有些惋惜。吕后是多么了解自己的丈夫!
吕后还撺掇刘邦杀了另外一个心腹大患彭越。这彭越本来就是一个毫无政治远见的农民(他是渔民出身),只知道保存自己的家底和实力。刘邦几次调他去打仗,他都老大不情愿。最后,刘邦找个机会把彭越抓了,准备把他流放到蜀地。在押解途中,彭越恰好遇上吕后,于是他又向吕后诉苦,希望吕后能为他向刘邦说说情。吕后不露声色答应了,把彭越带回京城。见到老公后,吕后说的是:“彭越这小子心里不服哇!怎么能放他到蜀地呢,这不是留下祸根吗?好在遇到的是我,把他带回来了!”结果,彭越这次请托不仅让自己掉了脑袋,还被灭了三族。吕后的政治眼光,比刘邦要长远得多呀。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吕后这时是四十六七岁。她开始以更大的热情来操持打理这个“家”—在她眼里,家早已不是小家,而是国家。她先是扶持时年十六七岁的亲儿子刘盈接班。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自己人手里,她甚至把刘盈亲姐姐鲁元公主生的女儿,嫁给了刘盈,这等于是外甥女与亲舅舅成亲,不仅乱伦,而且绝不可能优生。也许是遗传规律在起作用,刘盈和他的外甥女皇后始终生不出后代。吕后只好让自己这个外孙女假装怀孕,然后把刘盈和一个嫔妃生的孩子抱过来,硬说是皇后生的,取名刘恭。而刘恭的亲妈则被吕后杀掉。
刘盈十分短命,只做了七年的皇上就病死了。年幼的刘恭即位。五十多岁的吕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继续支撑着大汉的家业。但这时候,她已经感觉到危险了。
吕后虽然只有刘盈一子,但刘邦与其他妃妾还生了七个儿子。而刘恭又并非刘盈的嫡子,这是明眼人都知道的。那么,刘盈死后,他的弟兄们就存在争夺皇位的可能。这显然是吕后最担心的事情。所以,在刘盈的葬礼上,吕后只干号却没有眼泪。聪明的下级当然明白主子的心思,一方面为让吕后安心,一方面为保住自己脑袋,他们纷纷向吕后建言献策,推举吕家的人担任要职。吕后顺坡下驴,不仅趁机让自己的娘家人掌握了军机大权,而且大肆为吕氏封王。
历史上一直诟病吕后扶持吕家党羽的行为,这其实是站在所谓的正统观念,也就是刘家的角度来看问题。事实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当时严重的政治危机。
一个王朝初期的局面与它稳定一段时期之后大不相同。刘邦是大汉的开国君主,他死时,与他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大多还健在。其中很多人的出身与刘邦一样,都是农民或底层小吏。这些人没受过正统教育,缺乏道统观念,同时又功勋卓著,那可是说反就反的呀。刘邦在世还能镇得住,刘邦的亲儿子刘盈即位也还说得过去。而刘盈之后,面对这么强大的“反动势力”,一切都很难说了。
所以,在指望不上刘家人的情况下(别说帮忙,不添乱就谢天谢地了),吕后转而寻求娘家人的协助,并没有说不过去的地方。
从吕后苦心孤诣给刘盈找老婆,我们也能看出吕后是想把江山牢牢控制在纯正的刘家血统人手里的。但没想到,吕后不得已扶持的孙子刘恭却不买账。他长到七八岁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而且放出狠话:“吕后把我亲娘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