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页)
200多万港元。
吴君如出身戏剧世家,从小就酷爱表演,她父亲夏春秋是著名的喜剧演员。1982年,18岁的吴君如考入“无线”第l2期艺员训练班。在此之前,她十分顽皮,像个长不大的男孩子,进入训练班后,却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天分。
她同班的刘嘉玲、曾华倩、蓝洁瑛等的身材和相貌都很标致,相比之下,吴君如则稍逊一筹,不像演花旦的料子,所以她签约“无线”后,只演些小配角。
1986年,吴君如被调往主持综艺节目《欢乐今宵》,当时她有几分不甘心。大凡调往《欢乐今宵》的艺员,多是“半红不黑”的,她担心自己就此沉没。做《欢乐今宵》节目基本上天天准时上下班。由于她工作努力,发挥搞笑潜质,引来很多电影片商频频向她招手,反倒重新走上了灿烂的星途。在成名作《霸王花》中,虽然她不是演女主角,但塑造出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警花”,成为片中最抢眼的角色。
香港喜剧演员以男性居多,女性寥寥可数,吴君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潮流时兴武打片,她拍武打片;潮流时兴鬼片,她拍鬼片;潮流时兴赌片,她就拍赌片。不过,无论武打片、鬼片或是赌片,她都是扮演搞笑角色,她那珠圆玉润、体态丰盈的身姿,胖嘟嘟的模样,加上滑稽古怪的搞笑动作,总是让人忍俊不禁,留下难忘印象。
一般演员认为演悲剧难,其实演喜剧更难。如果你一出场,只有你自己笑而观众不笑,那肯定是失败之作;但搞笑功夫太过火了又会给人夸张的感觉,也是失败之作。吴君如对喜剧表演深有体会,她说:“演喜剧是各施各法,一类是比较含蓄的表现手法,另一类是尽量夸张,而我自己天生一张喜剧面孔,稍微加上一点夸张的动作,喜剧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吴君如进入影圈时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赚足1000万港元,当时她觉得自己有此想法就像疯子一般,可是三年时间内,竟梦想成真。
从影以来,吴君如都是一成不变扮演引人发笑的傻大姐角色,被人叫做“大笑姑婆”。渐渐地,她对这种单一的戏路感到厌倦了,角色被定型,是演员的大忌。吴君如意识到长此下去,自己的艺术生命将很快结束。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吴君如决定新的尝试。
首先她在形象上做了较大改变,积极减肥后,她成了窈窕淑女,令人刮目相看。连唱片公司都垂青她,为她出版个人专辑《君如处处吻》。
吴君如自言一直都喜欢唱歌,只是表演机会不多,这次出唱片并不是想跟风做“多栖动物”,而是希望自己能多方面发展。她相当重视这张个人专辑,为此还特地跟音乐老师学乐理,又请舞蹈教师教她跳舞,还斥资几万元添置宣传服装。然而,吴君如这个专辑的反应并不好,她在影片中搞笑形象太深入人心,想观众一下子接受她正正经经地在台上唱歌,实在有些困难。
虽然唱歌口碑欠佳,但吴君如还是拒绝再演搞笑角色。此后她转向电台发展,在电台当DJ主持节目。“亚视”、“无线”和有线电视都请她做主持人,连台湾电视台也以每集高达15万元的酬劳邀她赴宝岛主持综艺节目。
在当主持人的同时,吴君如对电影始终怀有感情,也为拍戏多年而无代表作心有不甘,她希望拍一些艺术性较高的文艺片。但在惨淡市道下,哪个片商也不会贸然拍明知不卖座的文艺片。于是,吴君如自己出钱请著名编剧甘国亮为她“量身订造”了一个剧本《四面夏娃》,投入大笔资金开拍此片,她兼做制片人。她说虽然感觉很累,但一进片场,一大群工作人员等她发号施令,那份满足感难以形容。吴君如说自己不是大老板,投资拍《四面夏娃》只是为实现个人愿望。
这部倾尽心血的文艺片上映后,因票房不佳而亏损了200万港元,这一切后果都由吴君如一个人独自承担。事后很多人说她感情用事,任性,自找麻烦。而她却说,就当她比别人早两年闹股灾。
后来她在《古惑仔》系列中扮演一个黑道“大姐大”,著名导演王晶特地将这个人物作为主角搬上银幕,这便是《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吴君如把一个在庙街长大的女孩如何沉沦挣扎的心路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得到一致好评,也使她在电影评论学会的电影奖及金像奖评选中,当仁不让地捧走最佳女主角的奖杯。在领奖时,吴君如喜极而泣。
生活中的吴君如不苟言笑,多愁善感,是个容易受伤的女人。她说:“我爱哭,只要稍不高兴,就会哭出来,或者这是一种发泄。”
吴君如和杜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