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人,继续过他们的太平日子吧!
第14页 :鲁迅故里--在课本里行走
鲁迅故里--在课本里行走
绍兴,是一座小小的城,却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城。
如果说距离她不远的苏州是小家碧玉,杭州则是大家闺秀,那么绍兴便是一名饱读诗书的千古才女。从王羲之到陆游到徐渭到近代的鲁迅,那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令这一座古城,千年来都洋溢着书香墨息。
空气里应该还飘散着酒香,所以当妙妙从杭州赶来和我们会合时,我们在一家小酒馆里,悠然地品起了鉴湖水酿就的“古越龙山”。
酒是香甜的,入口醇厚,又带着绵长的回味。仿佛窗外的这一座城,有小桥流水的亲切,亦有卧薪尝胆的刚烈。
在绍兴的两天,我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她。直到那天离开,路口巨大的广告牌上书有“和谐绍兴”四个大字,我才如获至宝。对了,就是和谐两个字,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人文与地理,是如此和谐地交融,俨然已成为天地间的一幅水墨画卷。~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最早知道绍兴,该是鲁迅先生的缘故吧,所以当我们穿行在鲁迅故里的旧时宅门,仿佛回到了儿时的课本中。
对于庭院深深的老台门,非非是没有多大的兴致的。在一个叫做“翰墨堂”的地方,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在题有“三味书屋”的扇面上即兴挥毫,帮非非题下了“陶媛秀慧成大器,亦文亦武非凡人”的嵌名诗。这下,丫头折扇轻摇,游走在青砖旧瓦的门第间,颇像小小的英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该是我们课本中读到的鲁迅先生最早的文章吧,所以当我们置身于这一片熟悉的园子,就迫不及待去寻找那些“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短短的泥墙根”。虽是初相识,却仿佛是故友重逢。只是对于百草园,小时候总是想象得无比巨大,没想到却并不是很大,也许是童年的心很小,现在的心很大。
妙妙却说百草园,比她小时候想象得要大。因为在她的家乡,家家屋后都有一个小小的园子,也是她们童年的乐园。我们相视而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也许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三味书屋,是一个我不甚喜欢的地方。也许是先生笔下流露出来的私塾的严厉,生活的枯燥,使我觉得这个地方颇为无趣。不过先生刻在书桌上的“早”字,却成为我和我的同学们效仿的最初的“篆刻”。所以当我看着书屋墙上的《松鹿图》,搜寻着先生当年的书桌,一不小心,就转回了时光的隧道里。
走出鲁迅故里,解读先生从小康到破落的儿时家运,不难明白先生后来的民族气节和激扬文字的豪情。古城绍兴,就如一只悠悠的乌篷船,载托着先生太多的回忆和悲哀,也载托着太多的历史和风尘,。
我牵着女儿的小手走过绍兴最老的街,也许她现在还不是很懂,但是当她以后读到鲁迅先生的文字时,那把折扇,会是她记忆中永恒的书签。
沈园--那一声幽远的叹息
在三味书屋门口,坐上小巧玲珑的乌篷船,一路在桥下穿行,片刻即到沈园。
非非对这种小巧玲珑的船很有兴趣,她把身子缩在低矮的船篷下,眯着眼睛很享受的样子。小船晃晃悠悠,丫头还没坐过瘾,船便已靠岸。
沈园,我们终于走进了沈园。
是从一个凄婉美丽的故事中走进沈园。在鲁迅博物馆里看到一张沈园旧时的照片,几间屋舍,几块石条横陈水上,这里难道就是“伤心桥下春波绿”?这里难道就是陆游和唐琬邂逅的沈园?我在照片前伫立良久,心中满是失落感。
当然,沈园已经重修过了。园子不是很大,不是想象中的奇巧精致,却也端庄大气。正是冬日,池内荷叶干枯,风中隐约传来《化蝶》的清音,自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我和妙妙进园便急着找那一堵墙。当然就是那堵题有《钗头风》的墙,那堵令沈园闻名天下的墙。
让我们先来说说这一堵墙的故事吧。
陆游和唐琬,该是才子佳人的最典型吧,他们青梅竹马,然后相爱,婚后琴瑟和谐,情深意笃。不料陆母因唐琬不育,棒打鸳鸯,陆游孝字当头,无奈写下一纸休书,一对有情人生生拆离。
不知道他们心中各自的相思和哀伤。只知道多年以后,陆游已娶王氏,唐琬也已改嫁给绍兴名士赵进程,昔日的欢爱,已成心中永远的隐痛,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