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于是有了《开成石经》传世。据陈存仁说,卷首有王寿彭为张氏作的序言,由王写了字样(一说杨度,笔者),再让张宗昌抓支毛笔在薄纸上描绘出来。扉页上印有“陆军上将勋一位义威上将军之印”的印信。书影后有“岁次丙寅忍堂刊”8个篆字。
《开成石经》全书七十四册,十四大函,刊印于1926年。据说此书目前世存不到10部,全香港仅有一部,存香港中文大学。鉴此,陈存仁说:“张宗昌虽有万恶,亦曾经做过这样一件善事,虽然这件善事,是受了陶兰泉和王寿彭的影响,但他以一介武夫而能从善如流,也可以算得难能可贵了!”
陈存仁的杂著中,还写了胡适在1948年国民大会担任临时主席时的“逞能”;银行家陈光甫的创举和长寿的秘诀;船王董浩云为人处世的风范;秦瘦鸥文坛发迹的始末;特务头子戴笠化名邀请陈出诊的逸闻;美人林黛自杀的悲剧;以及陆小曼、*凤等名流的身影。凡此种种,足可谓上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百态的缩影。
征引及参考书目: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花落人亡有人知——乱世才女苏青(1)
苏张双璧
云幕低垂,冷雨敲窗。殡仪馆内,一片森然。
她静静地躺在灵堂里。没开追悼会,没放哀乐,没有花圈和挽联,没有上峰和友朋,当然也没有悼词。膝下众多儿孙中,只来了5位。他们缓缓地从她身边走过,瞻仰她的遗容。几分钟后,她便被推入火海,化作了一缕轻烟……
她叫苏青。曾与宋美龄、张幼仪、胡蝶、阮玲玉、王映霞等同被称为“十个女人的上海滩”之一的苏青。
上世纪40年代,人们称苏青、张爱玲为上海滩女作家中的“双璧”。她俩毕竟是有瑕疵的玉,沧桑几度,尘封入土。直至“三十年河西”,“考古队员”柯灵的一篇《遥寄张爱玲》,使张爱玲复活。俄顷,张爱玲的大小杂著像零珠碎玉,夺目于书肆坊间。犹如一枚纪念章的背面的苏青,也随之跃入人们的视野。
张、苏,这两株“孤岛时期荒芜文坛上并列的奇葩”,她们因观点、旨趣相同成为至交。若就当年的影响而言,苏青不在张爱玲之下,故时称“苏张”。苏青的《结婚十年》、《浣锦集》较张爱玲的《传奇》、《流言》还要畅销。仅《结婚十年》截至1948年,重版便达36次之多!《杂志》(1945年第14期16卷)推出的《苏青张爱玲对谈记》,编者谓她们是“当前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把她们的盛名推到了极致。
这对文坛姐妹,相互欣赏,相互支持,没有同行相嫉,同性相妒的恶习。无论私下或台上不时互为捧场。苏青当着媒体的面声言:“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看下去不可。……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是一个‘仙才’了,我最敬佩她,并不是瞎捧。”张爱玲评说苏青也不讳言:“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他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你唱我和,愉己悦人。
她们的交情始于《天地》。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名副其实的由女性创办的媒体。
1943年苏青创办《天地》时,张爱玲已在文坛崭露头角。苏青亲函张爱玲“叨于同性,希望赐稿”。张爱玲欣然应允,将《公寓生活记趣》、《谈女人》、《私语》、《我看苏青》和《封锁》等佳作发在《天地》上,一段时间,《天地》期期都有张的文章。张爱玲为《天地》增光添彩,苏青自然投桃报李,在编者按上对张其人其文大加褒扬,还登张的玉照。胡兰成正是先读张的小说《封锁》,后睹其玉照而一见钟情的,由苏青搭桥而使他们出演了传奇的“乱世之恋”。
张爱玲也坦言她与苏青的异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那是个性的关系。”不同在张爱玲习“雅”,孤芳自赏,处世不免做作、拘泥,有时不近人情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苏青,从平民生活泥塘中滚爬出来的小女子,从“俗”,热情率真、大气自然。阅历上较张博杂,有家庭妇女、作家、社会活动家和出版人多种角色。
私人化写作的苏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