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3 页)
在很多段落形成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停顿,我无法想象那种行云流水的状态,我做不到,做不到,我不停地在寻找技巧,并且不断地想变换技巧,这搞得我很累,我经常坐在那儿半天都写不出一个字来,我不愿用我不想用的那种方式来写,写完一段后就想变换另一种,可是我又没有这样的才情。停顿之余,我有几次想放弃写下去的念头,因为我才写了这么一点呀,它离我架构的内容实在还太远,我能最终完成它吗?我不停地问自己,然后又自己给自己打气。
前面说到哪了,对了,是下楼去看太阳。那天早晨的阳光那么美,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还活着,我想象自己写完这本书后的情景——坐在自己的爱人面前,把一大堆的文稿献给他,这是我的第一本书,那感觉多好——可我的爱人是谁呢?真要命。但是那种有点凉意的空气,在那个早晨,却一直回朔到我的少女时代,一首无曲的歌,因此在我的心里低低地唱起——
女儿花花 女儿家家
花花谢了还开
家家散了不再
多少狐眠败砌
多少露锁荒台
多少女儿老了
多少女儿唤不回来
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里都有一种说不清的压迫感,我的大脑时常会闪过一个念头:在人世间还有一份工作必须要我去做,我必须靠它去挣钱养活自己。我每天都在非常内心的世界与非常现实的生活之中来往奔波,这种强烈而虚幻的压迫让我的心弦几近崩溃。但是这个穿过阳光的早晨,这首从心底而起的歌曲,却给了我一种说不清的希翼,仿佛前面总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似的,让我找到了不断写下去的依据。
我热爱阳光,她让我变得脆弱,同时也更为坚毅。
2000年9月12日
后记 恤惜女儿
恤惜女儿
这篇文章脱稿之后,我选择了一个秋风低回阳光暗淡的日子,一个人在中关村的大街上慢慢地走。第一次以观赏者的眼光步行走过中关村,突然感觉这片土地完全不是我心目中的那样,更与我笔下的中关村大相径庭。原以为十分熟悉的环境竟然是如此遥远又如此陌生,这不免让我十分惊异。有人说这篇文章有点像拿中关村来开涮,尽管我对这种看法持保留态度,我还是为此有些惭愧,因为从心底里我是尊重中关村、并对她心怀感激的。
1997年10月,我从南方辞职来到北京,在极端迷茫和绝望的情况下,中关村收留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片土地上找到了比较踏实的感觉。三年来,不管是在电脑公司做职员,还是在影视中心做记者,我的思想一直没有走出中关村半步,可以说中关村的人和事,已经构成了我对北京的最初印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印象。
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商业理论、经济规则和经营思想,应该是男人们关心的事情,作为一个迷恋文字的女子,我只能写中关村的情感和爱恋。这三年的时间里,我很少碰到30岁以上的女人,我时常在问,30岁以上的女人都在哪里都在干些什么?当我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更深地意识到中关村是一个年轻人的群落,在这里拼杀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智慧,更有她的青春和健康,对女人尤其如此。我恤惜所有周旋在中关村的女子,也恤惜我自己,于是我想写中关村,写这种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她们所展示出来的情与欲的美丽。
同样,对那些叱咤风云的男人,人们过分地迷恋于他们身上的光环,迷恋于悬挂在他们身上的巨额数字,以及他们所在企业的股票和市值,从而掩盖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这其实对他们是不公平的。这篇文章,只想还原他们作为“人”的本来面目。
生活是丰富的,一旦我试图去描绘她,就会失去她其余的东西。在写作这些文字时,我一次次感到力不从心,一次次感到文字的苍白,当我终于成就这篇文稿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偏离真实的绝望。为此我要在这里真诚地感谢我自己,在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我总算让这篇有些理想化的东西完整脱稿;还要特别感谢于长江和“坏蛋”,他们提供的素材成了文章里最为惊人的内容;观涛的帮助,使这篇有点牵强的东西得见天日。
谢谢中关村,谢谢所有关心我和我所关心的人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