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1/4 页)
××××××××××
翌日,我们筹备多时的“新歌剧”红楼梦便开演了。
受到演出条件所限,我将红楼梦的故事简化了一下,主要描写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第一幕叫做似是故人来。
主题曲便是梅艳芳的那首《似是故人来》。
这是我当年在教坊大赛上一鸣惊人的歌曲,也是我最喜欢的流行歌曲之一。
网上多传此歌词曲军事罗大佑所作,其实歌词乃是林夕的作品。
半文且善用典的歌词细细品来,很有林氏词作的风格。
“同是过路,同做过梦
本应是一对
人在少年,梦中不觉
醒后要归去”
这一段很似宝黛在大观园这片乐土中美好的感情。
“三餐一宿,也共一双
到底会是谁
但凡未得到
但凡是过去
总是最登对”
这段恰似那句:纵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何日再追;何地再醉
说今夜真美
无份有缘,回忆不断
生命却苦短
一种相思,两段苦恋
半生说没完
在年月深渊
望明月远远
想象你忧郁”
这段仿如再说宝玉对黛玉的思念。
“留下你或留下我
在世间上终老
离别以前
未知相对当日那么好
执子之手
却又分手
爱得有还无
十年后双双
万年后对对
只恨看不到”
还泪一世,只落得断肠结局。
或许是当初我凭借此歌勇夺优甲的缘故,当我走上台缓缓唱起此歌,台下已经是一片掌声。
其实这首歌再好毕竟也不是专门为红楼所作,因此上多少都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却已经是我能找到的较为贴切的作品了。
我唱完这首开场曲《似是故人来》之后,瑛瑛和沁兰走上台,表演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的一段。
我在剧本上,第一幕到宝玉觉得黛玉眼熟,便已完结。
第二幕叫做木石前盟,专门讲述宝黛前世——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
这段我没有想到适合的歌曲,采用了瑛瑛提议的净堂民歌做改编。
第三幕是黛玉探宝钗,故事取自“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那一回。虽然我的剧目时间有限,但我却愿意把这一段故事搬上舞台,因为在我心中这是最能表现三人性格、矛盾以及黛玉之聪慧的段落,第一次读来就有惊艳之感。
第四幕女儿之谷,主写大观园中快乐的生活,包括宝黛诉衷肠、诸人起诗社等。宝玉表白的那段,我采用了张学友的《一路上有你》。但由于演员限制,表演结果我个人不是太满意,而观众似乎看得比较有兴趣。
第五幕大厦将倾,写贾府将要出事,众人皆慌乱。
第六幕雪上加霜,写贾母仙逝,黛玉失却支持,有贵族慕黛玉美名而来,表示愿意对贾府施以援手,条件是娶黛玉。
第六幕偷天换日,写众人假意为宝黛举行婚礼,实则将宝钗换与宝玉,将黛玉送与贵族,黛玉在轿中发觉异常,找到藉口在湖边下轿,投湖自尽。而宝玉在盖头掀起的一刻发现自己所娶的是宝姐姐而非林妹妹,大受刺激。
第七幕万鸟归林,写宝玉哭黛玉,贵族未得到黛玉,贾府失救,呼喇喇大厦倾,众人皆是惨淡收场。宝玉贫病交加,对黛玉思念过度,到她自尽的湖边,见到黛玉幻影,被幻影yin*而落入湖中身亡,一对有情人虽然生不能同裘,死后也算同穴。
我用《红楼梦》改变的这个剧本,与原著相比,多有删减以及舍弃,并且去掉了对封建制度的讽刺,着重讲述宝黛的爱情悲剧,特别是黛玉投湖和宝玉最后掉入湖中的情节参考了梁祝,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凄美,而黛玉被贵族索求不得投湖自尽来源于一些红学家和《红》书爱好者的揣测,我在这里为了突出戏剧冲突,便不顾狗血程度大胆采用。
毕竟戏剧不同于小说,戏剧要吸引人,必将在短时间内表现尽可能大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
首演结束后,我们都很紧张。站在台上,看着观众们鸦雀无声地盯着我们,不知他们到底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