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部分(第1/4 页)
国货公开与法国国造的相提并论。
由于时间仓促,法国工厂还没有来得及对法国现有的飞机全部安装机器同步器,所以这次原来的飞机,就是中国出产的,只是喷上了法军的LOGO。使用说明书也是全中文的,弄得法国人满法国地找中国留学生或者华工来翻译说明书。即便是这样,这些飞机第一天参加空战,就击落了两架福克式战斗机,这让法国人高兴了好一阵。
现在,法国人面对掠过阵地的德国飞机,不再是只有干瞪眼着急的份了,飞机配前线才三天,法国飞行员已经打下了7架侦察法军阵地的德国飞机,即便与德国的战斗机相互较劲也是互有胜负,不至于像以往那样一边倒的局面。福煦极为高兴,他终究还是实用。主义占据上风的将领,当即命令军工部门测绘仿制,准备批量生产。中国人能有神马好东西??哪有自己生产的好?至于技术专利,反正是中国人白送的,那就可劲儿操吧。
中国人的装甲车也很耐用,法军一次性投入五辆刚刚到货的装甲车,协同步兵一起冲锋,一次就突破了德军两道防线。虽然,后来德军炮火发起猛烈还击,使得阵地失而复得,但是在福煦看来,只要再多几百辆装甲车,就可以直接杀到德军的炮兵阵地上去了。
当然,作为奸商和中立国的总统,徐天宝是不会只和协约国做生意的。背着英法俄国,大批迫击炮、装甲车和飞机的图纸通过德国的情报网从中国取道土耳其再经过奥匈帝国传递到了柏林。严谨的德意志科学家和工人们日以继夜地将这些图纸变成实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同时,大批军舰、铝合金等高度机密的技术材料也通过同样运到北京。同时,徐天宝还与德国达成秘密协议,所有在华的德国籍技工都可以为中国服务。其实当时中国内的德国人不多,技术工人就更少了。但是在太平洋彼岸,美国掀起了一场“排德”浪潮,大量德国人就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这些德国人被安置在胶济线沿途,他们的家属则被安置在青岛。
356安定边疆
1915对中国来说是黄金时期,国内太平无事,国际形势也对中国有利,中国的工业象吸水的海绵,不断地壮大。张謇在苏北和皖北推广美国优质棉花的种植,为蓬勃发展的棉纺业提供无穷无尽的原料。周学熙在华北主抓矿业,为工业提供物资。詹天佑和罗国瑞则把铁路向各个大中城市延伸,象武林高手那样打通着中国的奇经八脉。魏翰则以每一个月就建造一艘万吨级货轮的效率不断地把中国轮船推入大海。
全国上下都忙且快乐着,唯独徐天宝倒是想起了轻福。尹氏姐妹为他生了一双儿女,长子取名徐国栋,长女取名徐莹洁,徐天宝整日弄儿女为乐,到也轻松自在。
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在中国边疆发生的两件大事就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一是国防军入西藏,二是国防军进新疆。
西藏自古即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清军入藏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才开始派员驻扎西藏,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1727年(雍正五年)正式设驻藏正副大臣二人,分驻前后藏。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规定有关藏内大小事务。均应禀明驻藏大臣办理,并规定了西藏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整套制度。
但随着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对印度次大陆地入侵后,西藏的局势开始复杂起来。英国殖民者在完成对印度的占领后。又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与印度毗邻的西藏。其首要目标是确保印度这颗英国女皇皇冠上最耀眼明珠的地位不受损害,使西藏成为印度与沙俄之间的缓冲地带;其次是掠夺西藏丰富的羊毛、皮革、矿产资源,推销印度茶叶和工业品,并通过西藏进一步向中国西部扩张。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眼下英国无暇自顾,国防军由蔡锷将军率领,顺利由四川进入西藏。随后,一场轰轰烈烈地废除农奴制改革就开始了。
第一步是开展“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在农村,对于参加叛乱领主的土地实行“谁种谁收”的政策;对于未叛乱领主的土地,实行“二八减租”(领主得二,佃户得八)。同时,解放家奴,废除人身依附。在牧区,对于参加叛乱牧主的牲畜,由原放牧的牧民放牧,收入归放牧的牧民所有;对于未参加叛乱牧主的牲畜,仍归牧主所有,但减少牧主的剥削,增加牧民收入。
第二步是对参加叛乱领主的生产资料实行没收,分配给贫苦农、牧民;对于未参加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