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2/4 页)
打了伏击蒋军有经验,不打人,先打船,把你的船都给打沉了,炸毁了,看你咋办岸这边呢,大部队早已整装待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一个师的战友牺牲掉,这是中国**自打成立以后,近万人全军覆没的唯一一次
海战,海上运输,到现在,依旧是中**队的一个短腿
延安焦虑,语气不断变硬
十万大军,那是要一船一船运的啊
乔向文看下眼里,急在心上
从事秘密工作那么多年,就没遇到这样靠头脑,靠智慧解决不掉的问题
他反复思量,把已到达码头的部队,即将到达,还在驻地没出发的部队,一一统计,征求了许世友的意见后,他给罗荣桓提了个建议:
那么多人员,全部从海上走,绝对法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是否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战东北
山东一把手罗荣桓,此刻正为这事发愁,胶东的所有船只已经全部搜刮出来,按照目前运力,两个月之内完成任务不太可能,但中央的大政方针他是参与讨论的,举双手支持
对了,中央关于罗荣桓的任命也刚刚到达,本来,指派军区政治部主任负责山东八路军进入东北以后的指挥,但考虑到人员、级别,威望等各种原因,虽然罗荣桓身体非常不好,急需手术,还是经常便血,但是没有办法,山东八路军主力全部北上,没有一个压得住的人坐镇东北,那也是不太合适的
所以,罗荣桓也是刚刚得知,他本人也正在准备前往胶东,司令部机关人员也正在收拾家伙
对于乔向文的意见,罗荣桓很是惊讶,因为从陆路走,绕了大弯
海路虽近,但是运力有限
陆路好走,但是距离遥远
其实,因为信息的闭塞,**各部队互相之间通气很少
实际上,此刻,除了山东八路军,还有两支部队,正在遥远的地方,沿着陆路赶往东北
毛伟人要拿东北,哪个部队能不给力啊
一支在南边,比山东八路军部队路途远了很多的,那是四军一支三万人的部队,奉命紧急赶赴东北带头的人,正是后来的开国大将黄克诚
另一支部队,人少一点,那是晋察冀,晋绥边区的,在北面,直接往东北赶,那是以根据地干部为主,准备开辟东北农村根据地
想像一下,四面八方的八路军、四军,正同一,由南向北,在数千里战线上移动着
山东军区党委反复研究之后,最终通过了乔向文提出的海陆两路同时开拔的方案,不过,罗荣桓加上了一句的意见:
陆路的部队,首先是要选战斗力强的,其次军区机关主要部门必须挂靠一支陆路部队,捆绑前进
这就是罗荣桓的细心,一个具有很高指挥艺术的战略家的谋划
海上部队,集中在胶东,好指挥,好联络,他亲自把控同行,出不了问题
陆路呢,千里奔波,地形复杂,敌情不明,如果机关的领导干部亲自和官兵们在一起,让大伙感受的,绝不仅仅是上级的重视
童鞋想想看啊,那时候,多复杂啊
这里,小鬼子刚投降,但是主要城市还在他们手里,等着**前来接受
那里,苏联红军占了东北,和老蒋签了友好协议,八路进东北困难重重
一边呢,国民党的军队虎视眈眈,早就准备对八路下手,只恨没机会
如果是一支八路军的地方部队,镇守山东一个区域的二级军区司令员,师长们,带着部队,独自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保不准要出乱子
这不是不的干部,而是各个人角度不同
那些带兵打仗的,特长明显,但是短处也很明显,形势看得不如上面准啊,大局观相比要差不少
前线打仗要很,后方政策吃得要准
这不是谁好谁坏,谁优谁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规矩,屁股决定脑袋
军区一征求意见,乔向文二话没说,回独立支队去
看到他回到娘家,大家那个高兴啊,尤其是老虎团的官兵们,对他尤其亲近,因为这支部队是乔向文亲自策反的,很长一段,为了便于开展思想转化工作,他还兼着这个团的政委
马司令和蒋政委请他为团长以上的干部介绍了东北的形势、中央的要求,乔向文把东北对于中国**、对于国共两家的重要意义一说,听得大家都热血沸腾,收拾行李快,行军度欢了
与此同时,胶东码头,数万大军经过了初期的航行摸索后,开始加大运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