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1/4 页)
打!
一边喊着,手枪已经瞄准了一个最前面的鬼子,那丫应声倒下。
哒哒哒。。。
第一排的轻重机枪,第二梯队的步枪,刹那间一齐开火。
一颗颗手榴弹凌空落下,此起彼伏,遍地开花。
转眼间,平静的山林,瞬间变成了一座火山,上百颗手榴弹在鬼子们脚下齐声炸裂。
枪声、炮声、爆炸声,声声惊心。横飞的弹片,冲天的火光,连同浓密的硝烟与沙石泥土,一下子把鬼子的队伍和刚才凶横的气势给吞没了。
许世友通过望远镜,看得爽啊,嘴里还不忘嘀咕一句,杨华这狗日的,还真狠!
转眼间,几十名小鬼子的尸体横七竖八的倒下了,显然,如此的伤亡让他们始料未及,就在这犹豫间,杨华一看,机会来了。
嘹亮激越的冲锋号一吹,埋伏在树林壕沟里的战士们立刻掀掉伪装,跃出掩体,高声叫喊着,猛虎下山一般冲向敌阵。
一来刚才的一闷棍打得敌人有点晕,二来人家从上而下,气势上大大压过你,没辙,陪着近距离干吧。
南北两侧的一团勇士们,在团长的带领下,奋不顾身地扑向敌人。小鬼子气势上先输了一回,见势不妙,立刻回缩,企图依托公路和两边的树丫作掩护进行火力阻拦。
动作快的,嗖地掉头就跑,动作慢的,连刺刀还没来得及上,就端着个秃枪迎接八路军的刺杀啦。
插一句,关于拼刺刀。
影视剧里,经常看到小鬼子在拼刺刀前,都把子弹卸下了,很多人觉得不真实,因为觉得小日本很傻很天真,你看那八路军,一看不妙,一扣扳机,就把人给灭了。
其实,历史上的原貌正是那样,两个原因,江湖说一下:
第一,日军《士兵操典》规定,拼刺刀前必须自卸子弹,很简单,因为步兵标准配置的三八大盖,穿透力强,弹丸初速高,经常发生击穿对方后,继续连伤数人的现象,刺刀战中这一点是非常忌讳的;
第二,日军每天训练的标准刺杀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面的弯曲一角,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的好处是枪人一体,比较好地防护住了颈、胸、腹等身体重要部位,惟其如此,此拼杀中枪口不是朝着对方,而是朝向前上方的天空,这时候,你想想看,如果手去扣扳机,是不是很不方便,也很别扭;
第三,武士道精神是每一个鬼子的精神支柱,剑,刀,这些冷兵器时代的东东,日本人十分迷恋,为此,日军从上往下普遍认为打仗就是打仗,拼刺刀就是拼刺刀,如果在拼刺刀的时候偷偷开枪,把对手打死了,对他们来说是懦弱而无耻的。
八路军不理这一茬,管你啥规定,不管黑猫白猫,干掉老鼠的就是好猫。所以战场上这种事情也就屡见不鲜了,鬼子端着刺刀过来,我们甩手一枪,不和你玩。
当然,实际情况同样表明,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技术,在当年确实无人能比,不信,这可不是江湖瞎说的,因为拼刺训练是日军新兵的基本训练,每天都是必修课,而且作战部队里,每个中队都统一配备拼刺训练的教官,经常要进行考核,士兵的提拔拼刺是重要一环。在中国的正面战场,一个鬼子拼刺刀杀死三五个**士兵,那时候确实是家常便饭,这也是他们单兵作战能力超强的一个方面吧。
但是,此时此地,情况绝不可同日而语了。
气势,是拼刺的底气。
没有气势,技术走形,面对居高临下的对手,那是很悲催的。
一团官兵是士气高昂,越战越勇,团长杨华一连刺死了好几个日军,不小心把刺刀都刺弯了,一把从死鬼的手里抓过一个三八大盖,继续往前冲,紧跟着他的警卫员,一边刺杀着,一边留意着领导,忽然看见两个鬼子同时扑过来,他脑筋一动,冲到团长面前,摆出刺杀的架势,等鬼子骤然发力时,他突然扣动扳机,先将右边的一个敌人击毙,左边的鬼子稍一发愣,刚要叫嚷八路狡猾,杨华没等警卫员回防,一枪将他刺死,阎王殿里继续研修拼刺去了。
一团虽然是主力,但是还没有轮到一人一支枪,这就是当年八路军的客观情况,1000多人,八百多支各类枪支步枪,剩下的只有拿着大刀长矛红缨枪了。
你还别说,像这种面对面的白刃战,这些土家伙倒是派了大用处。
短兵相接中,被鬼子称为〃长剑〃的红缨枪,此刻显示出了它特有的威力。漫长的公路上,只见到处是白光闪烁,红缨翻舞,刺杀距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