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3/4 页)
能在浊流遍地的官场尚能保持一丝清明留得一丝善心做的一手好诗词实在是不该来浙江。”
于新武听他说的如此意调高远又如此推心置腹不由得再次生出知音的感觉不自觉地道:“孙先生的意思是要我做什么?”
孙晋笑着摆了摆手:“浙江的官场有何大人织造局这边有杨公公本来这些话是不该我说的。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大人既然肯认我这个朋友那我就说几句衷言。”
“孙先生请说便是。”于新武实在是有些按捺不住今晚孙晋说话犹如云里雾里可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再加上他是到了浙江第一个给自己戴高帽子的人且听听也无妨看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赶紧让淳安跟建德的灾民把田给卖了不管用什么办法!”孙晋站起身来两眼紧盯着于新武道“尽快完事然后大人就想办法走人调回京师或者其他省份去!浙江这边再也别**心了。”
“孙先生这话是怎么说的?”于新武立刻就站了起来“你是让我同意巡抚衙门的议案让灾民八石一亩十石一亩把田给卖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孙晋紧接着就接到“不按这个议案今年改稻为桑就万难实行。到时候朝廷要追问的第一个就是大人!就算内阁的陈大人是您恩师也没有丝毫用处。”
“如果这样朝廷也不会叫我来了”于新武的态度立刻就变的激昂起来“于某人之所以在朝廷提出以改兼振两难自解的奏议就是为了上解国难下疏民困。多谢孙先生担着干系把内情告诉了我但倘若因为我知道了内情就置万千百姓于不顾则我于某人未免也把自己的前程看的太重了些!”
孙晋却并不生气反而笑了起来:“于大人说好听一点您这是不解实情;说难听一点您这是书生之气。”
“哦?不知孙先生这个说法从何说起啊?”于新武的脸色开始难看了起来。
“大人只知道百姓卖了田明年就没了生计”孙晋离他走得近了些“为什么就不能去想想丝绸大户买了这么多的田一年要产这么多的丝靠谁去种?靠谁去织?”
于新武一下子便愣在当地。
“就像现在许多无田的百姓一样都是靠租大户的田种过日子哪里就饿死人了?同样稻田都改成了桑田也得要人种还得要人来采更要人去养蚕缴丝最后还是得靠不少的人去织成丝绸——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增加织机也得需要工人;新增加的织机还需要织工来**作。”孙晋似笑非笑地说道“大人想想今年的灾民把自耕的田给卖了明年无非是受雇于大户田主去种蚕养桑。人不死粮就不会断。我大明朝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子民百姓因为没了自己的田就饿死。”
于新武渐渐地平静下来低着头想了想缓缓地开口道:“照孙先生这么个说法明年那些买了田的丝绸大户都会**今年没了田的灾民?”
“于大人您自己也不会种田”孙晋笑着道“不去**那些灾民上百万亩的桑田谁去种?”
“那也会像租种稻田那样跟桑农四六分成么?!”于新武逼问道。
这一问就把孙晋给问住了。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租种了大户的田收成是定然会上交相当一部分给那些大户们。
“到了那个时候没有田的人就太多了都争着去租大户的田种田主倘若提高租赋三七二八甚至一九百姓们租是不租种是不种?”于新武继续问道。
这下轮到孙晋没话说了。的确如此没田的人太多就算是一九分依然会有人去抢着租种可那个时候就一定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第251章
“大人问的如此仔细在下也就不说什么了。自古便是不动的百姓流水的官如果我大明朝的官都是大人这般心思今天我这话也就没有说的必要了。”沉默了片刻孙晋开口道。此时此刻他对于精通诗词音律的于新武再也没了轻慢之意。我大明朝的书生不少可有担待敢担待的却不多仅仅凭借着一腔热血就敢于向自己看不惯的现象挑战而且丝毫不怕粉身碎骨这是他们的优点可也是他们的缺点。只是无论如何这样的人还是多一点比较好至少也能像长江水清那样能与水浊的**河保持个平衡。
“不管怎么样能够结识孙先生是于某人的荣幸”于新武站起了身来深深地看着他道“他日若是没有公事纠缠我倒真愿意跟孙先生谈诗论琴。至于刚才那些事情我会好好想想的孙先生尽管放心我不会告诉任何人。”
“照大人这个说法明天我们就再也不能往来了”孙晋也站了起来微微笑道“不知道大人肯不肯再耽误半个时辰?”
“哦?但说无妨。”于新武已经猜到了他想说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