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1/4 页)
拉着妈妈问这男人是谁?
基层御史只剩下了五个,高级御史一个没有。左都御史,右都御使经常空缺。都察院的考勤都没有人管,你是不是来上班了,还是回家休息了,根本就没人知道,全靠自己自觉。其实这还得托万历的福,每当有人上书告状,那是铁定拿这些当御史的言官们开刀,动不动就贬职,动不动就发配边疆,可怜都察院该有多少言官够贬够发配的?你把人给弄走了,总得继续补充吧?不然这么多活谁来干?
到这,江飞叹了口气。其实第二惨的是中央六部。现在的六部,管事的加上不咋管事的,一共只有四个人。礼部缺尚书,一直都没补上;户部也只有一个左侍郎;工部尚书,左侍郎右侍郎全部都没有,一直空着呢,只有几个郎中跟主事在顶着呢。秦密秦大人所在的吏部,尚书前一阵因为上书被开了,左侍郎因为支持言官被发配到了广西,右侍郎因为愤怒一病不起也不上班了。
第147章
现在的吏部,只剩下了主事秦密,和几个郎中在硬顶着。这吏部主抓着朝廷的人事,他们几个人干着十几个人干的活,又岂能不累?今年的候补进士还是有不少的,人家中了进士,皇上总得把各级官署补充一些人员吧?秦密他们为此上书了无数次,进士们也都想当官想疯了,可皇上就是不批。你能有什么办法?这些候补进士一急,没事就来吏部上访;一上访秦密他们要么是好言相劝,要么就是威逼利诱,天天净干些这事了。总要照顾他们的情绪吧?万一哪天皇上批了,却没人来上班,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为什么说这还是第二惨的?江飞笑了笑,因为最惨的还是内阁。内阁按照大明律应该有六个大学士才算是满编,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用。可现在呢?王锡爵走了,还剩下赵志高等俩人,赵志高也想走,但皇上不肯批,于是赵大人现在的工作情绪严重不对头,上班不干事。其实跟没干也没什么区别。另外那位仁兄基本上就是凑数的,碰到事情躲还躲不及,哪里愿意主动去做事?
现在的内阁就仿佛是洪武年间的六部,大家上任之前都得备好了棺材,说不定哪天要么被言官们给弄死了,要么就被皇上给弄死了。搞得进内阁跟进阎王殿一样!一说起内阁,所有人都直缩脖子,内阁首辅那个位置更像是个催命的符咒,谁碰谁倒霉。
最扯淡的是,即便皇上批了,发了委任状,你也别想当官。
八月中旬的时候,赵志高觉得实在是顶不住了,找了皇上无数次,终于从他手里批了几百个候补进士的委任状,可一个星期过去,竟然无人上任!赵首辅觉得这事不对啊,怎么给你们发了委任状,还不赶紧来朝廷各部去报到?一查才知道,这委任状,压根就没发,到现在还放在吏部的柜子里睡大觉呢!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根据规定,各级官员的委任状,都在吏部都给事中那里统一发放。可吏部如今根本就没有都给事中,谁来给你发?主事秦密?他级别权力都不够,若是越级给这些人发了,那他就得走人,而且发下去的委任状也不算数,吏部从此就又少一个做事的人!
朱一刀长叹不已,这么下去如何了得?大明的国家机器都没人了,上千万的老百姓,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怎么维持?怎么运转?
江飞笑的很惨然,说赵志高现在言官们骂他,他也不敢跟皇上说了。因为皇上一生气就要把这些吵吵嚷嚷的家伙撵出朝廷,现在官员已经少的可怜了,哪里还能再少人?想骂就随便骂,只要不走人还在位置上呆着就行了!
难怪现在大明的百姓生活丰富异常,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冒了出来,包括什么《金瓶梅》,管事的衙门都不运转了,随便你怎么写,只要不是公开宣传反对大明朝廷,基本上没人管你,又怎么会不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苛捐杂税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官员去收了,所以大家的压力也减轻了蛮多,虽然皇上跟内阁要求各地提前收税赋以减缓地震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可很多地方政府都没人了,谁来给你收税赋?
一个百户听的有趣,也插嘴道,他老家的百姓,去别的府县根本连黄册告身都不用要,想去哪随便你,到了别的地儿就算是当地的人了!所以大家都拼命地往县城跑,那地方能赚银子的机会多。你说咋没人管?嗨!县衙的老爷都不知道去哪了,谁管你啊?
朱一刀是哑口无言。
这要是万一碰上怎么突发的战事,该如何是好啊?(电脑阅 读xom)
不怕!还是哪个百户说道,要咱们锦衣卫是干嘛用的?就是在当出现意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