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页)
辉。卫辉北军全军覆没。
稍后,北洋军在新乡稍为抵抗,就投降了。
这时候,不过是8月3日。离国防军出兵,不过区区18天。整个河南的战事中,三十余万国防军,伤亡仅仅三四千余,战死更是寥寥,消灭北军超过二十万。与其说,是一场战役,不如说,是一场军事演习。
不过,经此一战,河南省土匪数量大增。看来,河南的剿匪事宜,是河南近期工作的重点了。
* * * * * * * * * *
哎,吴佩孚坚决不肯裹挟民众,所以,屠城血战,就没有鸟!
吴佩孚:吾乃民国之关云长,岂能从你?!
第49章
河南战役的胜利,消耗了数量庞大的军火。黄桦挥舞着手里的表格,对我抱怨:“难道他们就不能节约些吗?就这么几天的军事行动,就消耗了价值4300万的弹药”。
对于黄桦的抱怨,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相对战果而言,一切都不算什么。但在短暂的战斗期间,就打出了这样多的弹药,我也多少有点惊讶。要知道,武器国产化以后,价格降低很多的,像105mm的榴弹才二十元一发。以河南的短暂战斗时间估计,恐怕一路都是以大炮开路了。
我便安慰道:“不管怎样,赵颂清还给你省了1000万。要不然,我给他发个勋章吧!”
这时候,我说什么都不适合。过后,倒是应该去封电报。当然,我也正是这么做的。当天晚上,我给四路大军的指挥官发了封密电,提醒一下,“……如此消耗,以目前之运力,勉能维持。若战事起于东北等边疆,补给必不能及,奈何?北军战力平平,此正练兵良机,不可错过。……”
虽然,有着小小的不足,河南战役还是顺利结束了。预定目标,全部实现,极大的改变了国防军的战略形势。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局势。
对此最敏感的,应该算是报刊媒体了。尤其是北方报界的转变,最为明显。以袁世凯生前的御用报纸《亚细亚报》为例。国防军出兵时,《亚细亚报》在头版加以报道,宣称“政府军必将迅速消灭叛军”;国防军攻克开州等城市,《亚细亚报》在二版加以报道,宣称“政府军与国防军连连大战,民众流离失所”;国防军攻克保定,包围北京,《亚细亚报》在三版加以报道,宣称“国防军大获全胜,政府军形势不妙”;北京城被攻克的当天,《亚细亚报》在头版头条加以报道,套红的标题就是“董都督龙颜大怒兴义兵,国防军百战百胜灭国贼”。
汗!墙头草的心理,大多如此。茶余饭后,平添一笑料而已,却是不必放在心上。
真正值得注意的,还是国内各势力的变化,及各国对这一事件的态度。
总的来说,各方面的态度,都是向好的一面转变。毕竟,国防军大胜北军,双方的形势一目了然。
芮恩施的态度,可以用欢欣鼓舞来形容。眼看着统治中国的,将换成一个亲美政权,其领导人信奉民主,尊重法制,极为符合美国标准。最最重要的是,这个领导人还承诺:废约之后,为美国提供贸易最惠国待遇——这何异于把中国变成美国的专署殖民地。当然,芮恩施也知道我是个精明务实的人,美国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无论如何,美国在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都将超过英国。如果不能拆散日英同盟,起码也可以结成美中同盟,抑制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这样的成绩,不管是对美国,还是对芮恩施本人,都是极为有利的。
所以,芮恩施态度鲜明,全力支持我,需要的时候,美国将会率先承认中国政府,可以考虑我之前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且主动要求为我提供贷款。
我对此表示了感激,声明如果需要贷款,一定优先考虑美国。然后,我主动提起了承诺,再次重申了承诺——“为美国提供贸易最惠国待遇”。同时,我也提出了个小小的要求,希望芮恩施能够帮助争取美国的订单——特别是造船订单。芮恩施考虑一下,答应了,但要求我提供部分资料以证明制造能力。这个,我也没有,我告诉芮恩施,厂家会去人拜访你,有什么要求,你与他们商量。然后,我笑着说:“你还可以和他们谈谈佣金”。芮恩施毫不在意的说,“当然。”我虽然理解这种行为,却总觉得有些好笑。
承诺是一定要遵守的,国家信誉很重要,我说到做到,言而有信。只是过程么……有点小小的不同,区区小事而已,想必芮恩施也不会在意。
英、法、德等国的意见,其实并不重要。这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