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一场会见的主角就是他。
见证新花旗
说起杰米·戴蒙,人们一定会想起桑迪·韦尔。他和戴蒙一起缔造了庞大的花旗帝国,两人的关系曾经亲密无比,后来又戏剧性地分手;最后,连他们在四季酒店言归于好都成了华尔街最大的新闻。他们就这样此起彼伏地刺激着人们的好奇心,就这样书写了金融业界不可复制的传奇故事。
杰米·戴蒙出生于纽约皇后区一个希腊裔家庭,父亲是一名证券经纪人。似乎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戴蒙从小就表现出对数据的敏感与天赋。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塔夫茨大学,之后任职于波士顿一家咨询公司,数年之后,又考入了哈佛商学院—这所锻造了无数商界精英与知名学者的世界象牙塔。思维缜密、勇于尝试、善于表现的戴蒙被他的老师和同学视为金融领域最有天赋的学生之一。
从哈佛毕业后,戴蒙轻而易举地得到了高盛、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的青睐。尽管才华横溢,但是如果没有遇到桑迪的话,戴蒙或许也只是一个开着法拉利、穿着阿玛尼的投行雇员而已。
在戴蒙17岁时,戴蒙的父亲西奥多·戴蒙所在的老牌证券公司希尔森被桑迪收购,戴蒙家从此与之交好。几年后,还是在校大学生的杰米·戴蒙以桑迪收购希尔森之事作为案例,分析了在收购中的种种问题,这篇论文辗转传到了桑迪那里,得到了他的赏识。
在后来的接触中,桑迪发现了戴蒙的与众不同,超人的自信与务实能力使得他走到哪里都是意见领袖。“或许,这个年轻人将会是自己出征华尔街路上的最好伙伴。”桑迪想。于是,他以“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为由说服了戴蒙,使之放弃投行的高薪,加入运通(桑迪时任运通总裁),成为自己的助手。
1985年,桑迪被迫从运通辞职。为了追随他,戴蒙也毅然放弃了原本很有前途的工作。二人在中城的西格拉姆大厦建立了新的办公室,在这里开始了寂寞的等待。这一过程中,两人不断提出各种想法,以此冲淡无所事事地参加各种午餐会所带来的恐惧。
很多年以后,我曾经跟桑迪聊起此事。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承认,戴蒙的坚持,让他收获了很多。而且,就是在辞去美国运通总裁职务的时候,他发现—戴蒙已经对这个行业有着惊人的了解,大大超出了他这个年纪所应该拥有的能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2)
大约一年之后,他们在马里兰州接管了巴尔的摩的商业信贷公司。此后,经过一连串的并购,小公司成了著名的旅行者集团。
并购,成为他们壮大自身最直接的方式,好的想*定期出现在旅行者集团的战略讨论日程上。1997年底,他们又号召大家寻找新的并购对象。对于当时的分业经营模式,桑迪甚至觉得并不需要担心法律或监管限制问题,只要能提出好的合并想法就行。而评判想法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把目标定位为那些具有多样化的利润来源、雄厚的资产和可观的国际业务的公司。
美林、高盛、运通,这些选择都被一一否决。“花旗”,有人喊出这两个字,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嘲笑。从常规的思维来看,这种想法就像中学课堂上调皮学生哗众取宠的叫嚷一样。
花旗是19世纪初成立还能够生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作为一家银行,它一次次从荣耀与狂澜的边缘走过。它当时的身份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金融服务业毫无争议的领导者。并购花旗,无异于痴人说梦。
桑迪却陷入了思考:“除去可行性考虑以外,这家公司在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客户和政府都对其品牌高度认可。旅行者集团在除银行服务以外的金融产品上拥有巨大优势,花旗则在几乎所有银行产品上拥有令人羡慕的优势。”
这就意味着—如果二者合并成功,将会诞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巨擘。而且,它的意义远不是机构庞大这么简单。相互交叉补充的业务领域和合并后的惊人的资产规模可以有效地获取规模效益,中和市场中的经营风险。
在戴蒙的支持下,桑迪很快将这一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纳入日程。经过艰难谈判,1998年4月,两人导演了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价值700亿美元的惊天合并,由此诞生了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团,告别了华尔街许久的混业经营重新成为主流。
华丽转身
桑迪与戴蒙可谓珠联璧合,前者发现机会,谈成一笔并购交易之后,后者具体负责机构、业务、文化、流程的整合,成功地化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