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页)
的暂且不提,平原郡属于青州,而平原因为赵扬的治理,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万。这样算来,青州偌大的地盘,除却平原一郡外,剩下的济南、乐安、北海、东莱、齐国五郡,加起来总共不到一百五十万,而北海郡因为孔融的存在,所以人口保留了五十万,加减乘除,剩下的四郡人口密度可想而知。
这还不算,多亏了赵扬的处置及时,据守了济南郡,避免了黄巾的流窜,也间接的保留了一部分人口,加上后来截留下来的耿陵部,也获得了三十万人口。但纵使这样,青州也多有“百里无人影,千里无鸡鸣”的意味。
除此之外,就是现在的经济问题,青州大部分城邑都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剩下的城邑也都残破不堪,纵使赵扬想要征税,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财政赤字是不可避免的,加上这个时代还没有贷款,财政紧张只有靠自己想办法了。
同时,虽然青州土地肥沃,但是因为青州的连年战乱,政府失去了影响力,府库中没有一文钱一粒粮,如果想要先发展种植,播种的种子是必须的,可是现在赵扬连这些种子都快拿不出来了。
接手的这副烂摊子,赵扬真是不哭也不行啊。
因为接手了这副烂摊子,赵扬已经彻底失去这几年还想先把袁绍赶下台的打算,青州简直是将自己拖住了。
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吸引外来人口了!
~~~~~~~~~~~~~~
招贤纳士 第15章(。dushuhun。) 入住青州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3…6 17:07:01 本章(。dushuhun。)字数:3234
青州人口所剩无几,人口密度更是分布不匀,在平原一郡,人口一百五十万,而其它五郡总人口才勉强和平原相当,由此可见一斑啊。
如果想要快速的战后重建,首先是要有人力。其实在古代,以平原的人口而言,赵扬完全可以迁走平原的部分人民分配到其他各地,至少可以提高总体的恢复水平。
一百五十万人口,在后世,可能只是一个地级市的人口,但是在古代,这已经是一个发达郡的人口了。
诸位看官不妨算笔账,王莽篡位,为了拉拢民心,所以颁布了许多法令,史称王莽改制,他下令中,有一条是宣布各家土地超过规定的,要将多余的土地分给九族乡里;无田的人家按照一夫百亩的标准给予田地;违抗不遵者流放……(不要惊讶,即使是在经过了几百年后的唐代,机械化有所提升,耕种的土地仍然很多,可以参考“均田制”。)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成年男子,他可以获得百亩的田地,虽然汉亩与后世有差别,但仍是极大的一片土地。即使在后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别说一人百亩,就是一人十亩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
所以汉代的耕种还是多为粗放式,播完种了,农民就等着秋收,这期间几乎就不怎么理睬田地。
这种耕种方法有很大的缺点,因为粗放,所以难以照料,抗灾能力很弱。它的好处则一是适应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能够有多余的时间从事手工生产。
但是你别忘了,播洒下去的种子也是粮食啊!丰收了还好说,不丰收呢?那前一年的种子不就全部白费了?
现在平原郡除了救济外还能勉强拿出一些粮食作为种子播种,加上北海太守孔融的协助,能够用来播种的粮食也很有限。所以赵扬下令,因为这是灾后第一年,所以每户民众仅能领到二十亩土地的种子,发配农具,必须按照规定采取细种模式,遇到灾害,必须积极的响应抗灾。另外就是免除青州除了平原、北海的剩下四郡三年的赋税,北海的一年赋税,因为赵扬已经基本采纳平原的制度,所以免除了农税,之所以这样,也是为了积极发展商业。
青州一地自古以来就是商业发达,齐国在历史上就是十分注重商业的,尤其是管仲在时,利用商税,养活了齐国庞大的军队,成为春秋首霸,所以齐国的商业气息很浓郁,几百年的商业传统已经深深埋在了民众的骨子里。加之青州得盐铁之力,如果大力发展商业,应该是很有优势的。
除此之外,赵扬便是下令裁军了,虽然保留了平原郡的民兵制度,但是因为现在青州人口太少了,赵扬也不方便再养活这么多的的军队,除了自己的精锐部队之外,包括原来讨董时候带出来的两万兵马,全部归农!
不过因为防御力量减小了,加之青州的旧治所残破不安,赵扬将治所迁到了益都一带,即后世的青州。
历史的选择是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