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页)
是铁军了。武宗在正德十二年微服出塞游玩,与北元的军队遭遇,损失官兵几百名,杀死对方16名,竟宣布是获得大捷。弘治十五年,杀了达延汗80余人,竟然保举了1563个有功官员。即便在最近,由总兵赵岢打胜的一仗,也不过斩首对方6人!
面对这样的军队,任是什么样的“愤青”,也是没脾气了。因此,在处理“三娘子危机”的过程中,高拱和张居正的一系列策略,都是相当之高明的。
在目前,如何才能“不教胡马度阴山”?
硬打是不可能了,只能智取。张居正坚持“封贡”和“开市”的主张,你总要让人家有饭锅用嘛!他写信叮嘱王崇古和方逢时,在此问题上决不能退缩:“事机所在,间不容发,尊见既定,断而行之!”
朝中以内阁与边臣为一方,兵部与言官为一方,形成尖锐对立。反对派无非是认为,议和乃示弱,马市易启边衅。甚至有言官诬告方逢时等通敌,罪不容诛。言之凿凿,就像亲眼所见一样(言官的话,要到爪哇国去听)。
高拱、张居正抓住根本不动摇,命中书官翻出成祖时的老档案,上面载有成祖封北元归顺者“忠义王”、“忠顺王”的先例,堵住了反对派的嘴。
最后由隆庆亲自“上裁”。他说,“此事重大,边臣最明白底细,现在边臣说干得,你们几位爱卿也说有道理,那就干吧,多费点钱粮也罢。”
一锤定音!
隆庆四年十二月,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子弟也各给封赏。同时宣布开市。
明廷对开市也做了一些限制,以防发生负作用。为了防止鞑靼把锅买回去后翻造兵器,特令边贸只能出口“广铁”铸的锅,据说广东的铁锅硬度不行(低档产品),造不了兵器。火药硝磺等严禁流出。至于棉花、衣服等蒙古人民急需之物,全部放开。
十二月二十二日,赵全等“诸逆”从边境押到。隆庆亲自主持受俘仪式。此项仪式之庄重,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有极为传神的描绘。而后千刀万剐,传首九边(头颅在九大镇巡回展览)。
祸首伏诛,天下太平。
这样做,其实哪里是多费钱粮?和谈以后,仅宣大三镇,每年就可省下边费60万两,等于明朝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赚大了。
关键是老百姓可以喘口气了。史书上关于休战后的描述,欢欣之辞令人动容。譬如“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明史稿》),譬如“由上谷至河湟万里,居如堵,行如家”(《国榷》),又譬如“九边生齿(人口)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方逢时语)。
可怜老百姓,“有生之乐”的日子在史上并不是很多。这样喜气洋洋的文字,在史书上也不是很多。
一场“铁锅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边境此后30年基本相安无事。
今人有曰:俺答的这次归顺,是受降、封贡、互市三位一体,自汉唐以来,中原从未有人做到过。
高拱、张居正,在这件事上居功至伟!
两人联手期间,内乱外患逐一平定,大明的颓势有了复振的希望!
首先“鞑靼”已被死死压住。那时的蒙古,有两大部分,一部是蒙古右翼,就是俺答,他统辖了土默特部和他死去的哥哥吉囊的鄂尔多斯部。另一部,是蒙古左翼的察哈尔部,也就是小王子的土蛮部,这本是达延汗嫡系的继承者,却被俺答从草原撵到了辽东。
蒙古的“左翼、右翼”,有时候搞得我们头晕。其实只要打个比方,就很清楚了——将蒙古比做一个巨人,他面朝我们明朝站着(阿q说,他必须面朝我们站着)。他的右手,正好就是蒙古的西部(宣大以北),他的左手,就是蒙古的东部(辽东)。
跑到辽东去的小王子土蛮部,不接受明朝的封贡。高拱、张居正启用总兵李成梁,在辽东的卓山打了它一家伙,基本把它打服。
此外广西古田的僮人叛乱、广东的曾一本等叛军做作乱和敌视明朝的贵州永西土司,也都逐一被平定。到隆庆六年,大明已经是四海升平。张居正不无得意,谓之“东师奏凯,西虏款关(求和)”。
李贺诗云:“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哪个书生又成为了万户侯呢?)
张居正,将不会有这种哀叹!
当然,英雄自有过人之处。我在翻拣他处理俺答事件的资料中,发现他基本都是头一天获得边报,第二天就有明确答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