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民主运动》),以至“造成了对一切不懂的东西的无条件的仇恨”(谭天荣:《救救心灵》)。正像鲁迅当年面对着“无物之阵”一样,今天新中国有思想的年轻人又为这样的“习惯的机械势力”所包围,欲挣扎而不能,陷入了无以摆脱的困境。正是在这“习惯的机械势力”的支持与拥戴下,对“不合人们胃口的思想施予暴力”,竟成了精神生活中的常规(谭天荣:《我们为了什么》),这样的实现在欢呼声中的“群众专政”(这正是共和国的一个专有名词),是真正令人恐惧的。当人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有头脑的兄弟姐妹送上审判台上时,他(她)们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扭曲与损伤,“造成了不堪忍受的知识的贫乏,思想空虚和意志薄弱,造成了习以为常的言行不符和自欺欺人,造成猜疑冷酷和互相残害”———面对这样的新的国民性的弱点,一位“右派”学生领袖这样写道:“我看到了这一切,希望改变这一切,而又被那些诚实的人所反对,这件事对于我,更大的痛苦是不可想象的。”(谭天荣:《救救心灵》)
不容抹煞的思想遗产(5)
这发自内心的深沉的悲叹,使人不能不想起当年同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鲁迅。于是,与1918年“救救孩子”的呐喊相呼应,1957年的中国又响起了“救救心灵”的呼唤。而人们首先要争取的,就是人所应有、独有的精神的自由,独立思考的权利,他们庄严宣告:“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允许怀疑的问题”,“任何人都有探讨一切问题并坚持自己见解的权利”(刘绩生:《我要问、问、问???……》),“我们要思考,除了我们自己谁又能禁止我们思考?不让想吗?偏要想……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谭天荣:《又一株毒草》)同一篇文章还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宣布我们“不承认任何种类的外界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要站到理性的审判台面前,或者开始证明其存在的理由,或者放弃其存在权利。思维和理性成了测定一切现存事物唯一的尺度”。这样的引述,自然有策略的考虑,借此使自己的主张具有某种合法性;但确也表明,这些自称“强壮而又心怀恶意的小家伙”,比起他们的批判者,那些自命的“卫道者”,是更懂得、并且真正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的。他们因此而不愧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北大精神的真正传人;可以说,他们所发动的,是继五四以后又一次“新文化运动”——在一个高度集权的时代里,进行新一轮的“国民性的改造”。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胜利了,从而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以至整个民族现代化的历史新纪元,那么,1957年的这一次悲壮的努力,却是以所有参加者的一网打尽而宣告失败,但他们的思想与精神却事实上在1980年代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改革运动中得到延伸,尽管后者未必自觉意识与承认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当年所提出的问题与任务,仍然是今天的中国的改革者需要继续解决与完成的,他们当年的思考今天依然保持着新鲜的生命活力,他们思考的成果,以及思考过程中可能有的不足与失误,对于后来者,都是极其宝贵的启示,遗忘、不承认、漠视、拒绝这份浸透着鲜血的思想遗产,不仅愚蠢,而且有罪。——其实,那些牺牲者在光荣地倒下的那一刻是曾经预言过“明天将属于我们”的(谭天荣:《给沈泽宜》),他们毫不怀疑:“‘五·一九’和‘五四’(一样)将显明地留在我们弟弟妹妹脑海里,永远鼓舞着后来的年轻人”(谭天荣:《救救心灵》),他们甚至直接呼唤:“历史学家们,重视这样伟大深刻的社会思想变革吧!”(姚仁杰:《党啊!我们批评你,是真正的爱你!信任你!》)
坦白地说,读着这些带血的期待的呼叫,我的心情沉重,羞愧难言。因为我们真的长时间地(甚至直到今天)把这些先驱者、牺牲者遗忘了!我们的历史学家(也包括我自己)失职、失责了!1957年这段历史的书写,如此的苍白,稀薄,如此的充满迷误,致使“后来的年轻人”(这正是先驱者所寄以希望的)无从了解也无法理解,这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过来人、学者的耻辱啊!欠账总是要偿还的,我们应该有勇气正视历史的血腥气,有胆识冲破权势与习惯制造的种种障碍,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收集原始材料,认真整理、研究先驱者的思想遗产,总结历史经验,建立起“1957年学”,作为现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知识分子心灵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正在进行的“中国人与社会的改造”提供思想资源。——现在“是时候了”!
在对1957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