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 页)
,传成真的了。
又过了没多久,慈圣宫内监在吴公公带领下,匆匆步入文华殿。众人都知道今天这场戏落幕时候到了,这内监必定是太后遣来的传旨太监。
在满殿目光聚焦下,传旨太监先向天子叩首行礼,其后禀报道:“太后有旨意,袁先生与李舍人扰乱经筵,俱停职待勘,闭门自省。另,袁先生免去知经筵事、李舍人免去读书官。”
“俱”停职待勘?一时间满殿震惊,交头接耳议论声不绝,众人比听到马御史构陷石大人这个“内幕”时还震惊。
太后居然将袁阁老与李佑两个完全不对等的角色一视同仁,各打五十大板齐齐停职?
李舍人那芝麻官位停不停的无所谓,袁阁老可是入阁大学士,放在前朝就等于是宰辅,怎么能与李佑一起随随便便就处理了?明面上应该有优待的,怎能小小的中书舍人一齐看待?
今天文华殿里,对于见惯了家国大事的显贵来说,并不算大戏,但胜在一波三折、看尽人间百态的有趣。不曾想临到谢幕,又来了一波出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结局,而且是回味悠长的结局。
散场时,礼部金尚书五味杂陈,对身旁吏部许尚书道:“早听说许贤弟下的一手好棋,今日一见名不虚传,用小小舍人兑掉了大学士。”
真的不是本官叫那李佑去抽风的…许尚书边想边淡淡道:“金兄言重了。”
林驸马暗暗揣测一番,自觉发现了真相。他妻子指派吴公公去慈圣宫奏报,绝对没好事,肯定在太后耳朵里进谗言了。只可惜袁阁老这忠良大臣,居然被奸夫婬妇联手陷害了一把。
二百三十三章 来求我就好说
二百三十三章来求我就好说
十月二十二日的文华殿经筵,不经意成了李佑在朝廷的立名之战。
李舍人虽然与袁阁老战到两败俱伤,一起停了职,说是同归于尽也不为过,但真正算得上虽平犹荣。
一时间李佑名声大噪于京师官场,人人皆知内廷中有个拼掉宰辅的七品猛士,尤其这个宰辅还是四名在阁大学士中排位最高的文华殿大学士。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二十三日这一天,便有十一封奏章弹劾李佑。另一边袁阁老待遇还是比李舍人高,有十四封奏章弹劾他。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李佑和袁阁老大庭广众下互相泼脏水揭老底,给风闻言事的科道官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听到这么多不良事迹,不弹劾对不起自己的职业,不弹劾就是失职。
起先李佑并不知道这事,一整天在家闷头大睡不理外事,补足了这几日缺的觉。晚上又去请朱部郎喝酒,欲探一探宫中风声。
地点还是在那挂满了李才子大作的小骥先生酒家,比上次来又增添了大树诗一首。
入了座朱部郎便直言不讳道:“你这脾性应当改一改,庙堂之上行事怎可如此不羁?在朝廷摆名士大模样的,没有谁善始善终,我不想看你落个凄凉下场!”
李佑很无语。他感到昨日殿中,自己的言行有损形象,此时本打算先解释一番,修补修补形象。
却不料朱放鹤先生已经主动脑补出了托辞,将他这撒泼打滚看成了名士狂放…为什么说人际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什么叫先入为主,这便是典型例子。
也好,省了口水,李佑忙道:“受教受教。”
又听朱部郎告诫道:“你不晓得今日很多人弹劾你?当心为好。”
李佑对此确实意外,他虽然认得几个御史,也被陈巡道罚过。但没有正经直面过整个监察体系,却不想今天自己也成了群起而攻的靶子。
李大人第一感觉居然是受宠若惊,没点名气是不会受到这种一拥而上的待遇,御史、给事中们也图名声啊。
这种风吹草动的弹劾,单纯说它重要或者不重要都不准确,关键在于看上头觉得重要不重要了。李佑便试探道:“慈圣宫到底如何想的?我原以为区区小事只会训诫、罚俸,却赐了一个停职待勘,也没有提到限期。才到任两日半便停职,太令我伤心不解了。”
朱部郎嗤声道:“你还伤心不解?那袁阁老堂堂宰辅之身,却与你一起停了职,岂不该投缳自尽了?”
又道:“圣母寿辰将至,欲斋戒静修三日,不见外臣,不看章本。你要问我,我也不清楚她的心意。”
李佑无奈道:“今天这顿酒,算是白请了。”
然而朱部郎却还有话要问李佑,“长公主素来内严外宽,爱做善待外臣、礼贤下士的姿态。昨日为何公然对你咄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