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3/4 页)
虚江知县陈英祯恭喜李大人高升。”
李佑知道,陈知县这是平级相见的对拜之礼,连忙还礼道:“不敢当。”
他心里不禁微微几分感慨,如今也能与当初那个高不可攀的县尊大老爷平起平坐了。虽然陈知县的潜力和他比起来是天上地下的差距,将来几乎注定要比他前程大,但至少在这一刻,自己与他平级了,值得骄傲和回念的。还有,十八岁的七品官,国朝也没几个罢?
但李佑的骄傲仅仅维持了片刻便被粉碎了。
又有人冲进县衙,同样是带着朝廷敕命——虚江县知县陈英祯被提拔为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佥事分巡苏松道,即刻上任!
刚还与陈大人平起平坐的李佑被这个提拔雷的里焦外嫩。按察佥事是五品官,敢从七品直接跳级升到五品?二十五岁的五品官,这还有没有天理?这中间有多少黑幕?就不能让他多骄傲几天么?谁才是本书主角?
陈大人不动声色的再次移动脚步,从李佑身边又挪回李佑的上首位置,用眼神示意某人不要失礼,速速来参拜新鲜出炉的顶头上官。
第一百三十八章 推官的内涵
第一百三十八章推官的内涵
估计有看官要奇怪的问,朝廷敕书也能写错?苏松道分明属于南直隶江南地区,但陈大人的巡道官衔怎么会是浙江按察使司的?
这并没有错,书迷们还喜欢看:。以国朝官制,南北直隶不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这两司,需要派遣本该属于两司下属的守道官和巡道官时,采取寄衔邻省制度。北直隶寄衔于山东,江南寄衔于浙江,所以陈大人官衔才会是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佥事,并非敕书写错别字。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若像赵良义这样的,在南京部院挂了职,就不用再去浙江寄衔了。
为何说陈大人又成了李佑的顶头上司?这要从他的官位说起。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刑名按劾,三品主官按察使之下有四品按察副使和五品按察佥事,都可以出任巡道官,负责某一地区相关事务。
而李佑任职的苏州府推官也是负责本府刑名狱案的,与按察使司的业务正对口,上面恰好是巡道官。所以陈大人才会摆出上官架子,等李推官来参拜。
这个时候,李佑心中的震惊难以用言语形容,陈大人这官升的有点夸张了。他自己从九品到七品,表面看升了两级,其实不算什么。低品官职的升迁本来随意性就大,在很多人初授便是七品的情况下,从九品杂职升到七品佐贰官还不是那么扎眼,可以算抬举李佑入了真正官场的门槛而已。
但从七品开始,程序和规矩就十分严格了,越级升官很是罕见。你就算是状元文曲星,一般情况下也得自从六品开始一级一级的向上爬。记得国朝初年有几位牛叉县令直接升为知府,但在如今这文官治国体系十分成熟的年头绝对不可能,其他书友正常看:。
而陈某人居然一下从七品跳到了五品,简直是少奋斗了十年…与他同科的状元公现在还只在翰林院当个六品修撰熬资历罢。
李佑感到人比人气死人,难道这就是一位望重誉隆的吏部天官的威力?可就算理论上吏部许尚书可以自行决定外地四品以下官员的升迁去留,但怎么敢如此明目张胆的越级提拔陈英祯?朝廷上下都瞎了眼装作看不到?
真是疑云重重,李佑想来想去,还是那句话,不知这背后有多少黑幕…不过无论怎样,对他总不是坏事。如果赵良义再当了分守道,那他李推官在苏州府就是“腿”大气粗了。
黄师爷上前对陈大人说:“恭贺东主高升了。”
李佑便停了胡思乱想,也上前参拜兼道喜,他一拱手要张嘴时却卡了壳。
前面说到过,官场上称呼上司多用别称、尊称,什么府尊太守中丞之类的,很少用本官名的。
但按察佥事分巡道该怎么称呼?书本上没有这些知识的,这方面比较菜鸟的李佑还真不晓得,他总不能跟黄师爷学着叫东主…
李佑不由得以目示意,向黄师爷求助。
那边黄师爷比划了一个嘴型,看在李佑眼中似乎是眼屎的发音…
正为难之际,此时有人在李佑身边低声说“廉使”,却是前来报喜的洪巡捕。
“下官参见廉使。”李佑总算完成了参拜礼仪。
出得县衙,没了陈巡道当对比,李佑重新陷入自己升任推官的喜悦之中,这可是实权七品,和县太爷一样等级,以后李家在虚江县也算得上乡宦人家了。
之所以李佑极其中意推官这个职位以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