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的。因此,当长城线上两军激烈战斗时,南京政府与日本侵略者在暗处进行着讨价还价的“交涉”。 5月26日,北平军分会派去的参谋徐燕谋与日本第8师团长西义一面洽停战,日方除原提出的4项条件外,又增加“随时派飞巩侦察,及用其他方法,以视察中国军之撤退状况。中国方面,对此狈予以保护及一切之便利”的条件。何应钦表示接受,并于5月3l日通令各部队:
一、对阵地工事之构筑,即日停止工作;
二、凡第一线之突出部队,均撤回预定之线内;
三、对敌飞机停止射击。
显然,“交涉”的结果是守卫长城的爱国将士被出卖,长城防线被步步放弃。
5月30日,北平军分会派中将总参议熊斌等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陆军少将冈村宁次等在塘沽谈判停战条件。5月31日上午11时 10分签字,产生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其内容如下:
一、中国军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再越过该线,不行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
二、日本军为证实第一项实行之情形,随时用飞机或其他方法,以行视察,中国方面应行保护,并予以便利。
三、日本军证实中国军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超越上述中国军的撤退线进行追击,并自动回到大致长城之线。
四、长城线以南,第一项协定之线以北及以东地区内之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任之。上述警察机关,不可用刺激日本感情之武力团体。
五、本协定签字盖章后,即生效力。
这个协定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合法性,并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不能在那里驻扎军队,而日本可以在那里自由行动。这样,整个华北门户洞开,处在日军的武装监视和支配之下,日军随时可以进占平津和冀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长城抗战第一枪(1)
山海关
“榆关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之后,为实现其野心勃勃的“大陆政策”,进而侵占我华北地区的前奏,也是我国军队在长城线上抗击日寇入侵打响的第一枪。
榆关,明朝徐达建关时,就称山海关,是以往对山海关的别称。山海关位于燕山山脉及万里长城的东端,枕山襟海,地势险要,扼辽、冀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根据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规定,日本及英、美等11个国家在天津至山海关间的各要点上均驻有军队。“九。一八”事变后,山海关、秦皇岛驻有日军守备队200余人,山海关以东至锦州间,沿北宁铁路沿线驻有日关东军第8师团的第4旅团和骑兵第3旅团一部及炮兵第8联队,另外配属有关东飞行队的第1中队、铁甲列车3列和坦克10余辆,兵力共约4000人。
1932年11~12月,日本关东军就积极调动兵力,在皇姑屯至山海关的各车站分驻重兵,并派第8师团开抵锦州。同时,旅顺日本津田第2舰队,又派驱逐舰10余艘分驻山海关、秦皇岛的海域。到12月底,日本进攻山海关的陆海空军已集结完毕,只待可乘之机了。
东北沦陷之后,张学良为加强山海关地区的防御力量,任命独立步兵第9旅旅长何柱国为临永警备司令,统领该旅及独立步兵第12旅、骑兵第3旅和工兵、山炮兵各1个营,分驻于临榆、抚宁、昌黎、卢龙、迁安等地。部署于山海关的部队为第9旅第626团的2个营。辖区包括临榆、抚宁、昌黎、卢龙、迁安5县和都山(今青龙)区域。辖区内除何柱国第9旅外,还有独立步兵第20旅、骑兵第3旅和炮兵第7旅的1个营,工兵第7营也由何柱国指挥。这些军队,分布在西起滦河,北至长城各口,南到沿海的防区。
正当敌我双方积极部署,剑拔弩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际,日本突然发动了炮击山海关的事件,遂成为“榆关事变”的序幕。
1932年12月8日,锦州日本第8师团1列铁甲车,以追击义勇军为名,开到山海关站东端长城缺口,突然向城内发炮38发。炮声隆隆全城惊骇。9日早晨6点,日机两架在关内低空盘旋,铁甲车仍停在车站示威。日本海军母舰1艘、驱逐舰2艘开抵秦皇岛。晚7时许,3000名日军进入那道台坟阵地,向中国军队开枪射击。
10日晨,日军仍在山海关北面东罗城外的威远城一线构筑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