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韩信主动向刘邦请罪 道出心里话终获信任(第1/3 页)
“韩信向大王请罪。”韩信双膝跪地,低垂着头,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愧疚。他的身姿在此时显得格外谦卑,仿佛在等待着命运的审判。“你有罪吗?”刘邦坐在高位之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与质疑。他的声音不怒自威,让整个空间都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大王形势紧急三次召见韩信,韩信迟迟不动身,因此向大王请罪。”韩信抬起头,目光中满是诚恳。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责,仿佛在为自己的行为而懊悔。看着不打自招的韩信,跪倒在自己面前,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刘邦更加生气。他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眼中的怒火仿佛要将韩信吞噬。当即质问他:“那你为什么要明知不返?你可知你的行为让我多么失望?”刘邦的声音如雷鸣般在大殿中回响,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锤一般砸在韩信的心上。尽管此时韩信的心中装满了委屈,但为了能让眼前这位汉王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他还是选择了认罪。首先承认的就是彭城陷落时,自己未能及时带兵救援的罪。韩信低垂着头,声音中满是愧疚与自责。“韩信有罪。”他再次强调着自己的过错,仿佛要将这份愧疚深深地刻在心中。可是韩信一想,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先保全大王的兵马,这可是我们的家底儿啊。在韩信的心中,大王的兵马是至关重要的,那是他们成就大业的根基。当初得知项羽攻进城中,韩信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他迅速根据现实的战场局面进行分析,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情况。如果当时他贸然领军前去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楚军打得全军覆没。项羽的勇猛和楚军的强大让韩信不得不谨慎对待。他深知在那样的局势下,冲动行事只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所以他才会按兵不动,寄希望于刘邦能够独自脱身。韩信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内心也是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刘邦的不满和质疑,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为了大局着想。他希望刘邦能够理解他的苦衷,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好。先不说彭城,我的调令你收到没。为什么三番五次的抗命。”刘邦的话犹如一把尖刀。韩信低着头,再次诚恳地说道:“大王,韩信深知自己的行为不妥,但当时局势复杂,韩信也是为了大局着想。彭城的数万楚军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发动攻击,彭越和九江王英布摇摆不定,态度不明。若此时韩信回师荥阳,极有可能遭遇三面夹击,导致全军覆没。一旦如此,大王多年的心血将毁于一旦,大汉的根基也会受到重创。韩信不敢拿将士们的生命和大王的江山社稷冒险。韩信一心只想为大王效力,为大汉的未来拼搏。请大王明鉴,韩信绝无半分忤逆之心,所做一切皆是经过深思熟虑,只为寻得最稳妥之策,以保大汉安稳,护大王周全。”“讲完了。”刘邦微微眯起眼睛,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与询问。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韩信,仿佛要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一丝端倪。“回大王,讲完了。”韩信低下头,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不安。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对自己行为的坚持,又有对刘邦反应的担忧。看着目光如炬又略显呆滞的韩信,刘邦忍不住的邪魅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捉摸不透的意味,让人不寒而栗。随即,刘邦起身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他的步伐沉稳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韩信的心上。感受到浓浓的帝王威压,越来越紧,跪倒在地的韩信一动也不敢动。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只能静静地等待未知的审判,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此时,刘邦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他知道自己需要韩信来对抗项羽,韩信的军事才能是他成就大业的重要保障。然而,同时他也害怕未来某一天会遭到背叛。韩信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他的存在对刘邦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刘邦在心中不断地权衡着利弊,思考着如何处理与韩信的关系。他既不想失去韩信这个得力助手,又不想让自己的江山受到威胁。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刘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最终经过一番权衡,刘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眼神在韩信身上来回扫视,心中不断地考量着各种利弊。一方面,韩信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在对抗项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担心韩信权力过大,日后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刘邦想起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以及韩信曾经为他立下的赫赫战功。他深知,如今大敌当前,若不能团结一致,必将功亏一篑。经过长时间的内心挣扎,他选择了信任。“韩将军,不要这么着急的回去。旅途劳顿,我看你还是在咸阳多待一些时日,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和你商量。”刘邦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韩信的期望。“如今局势复杂,我们需要共同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