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所以在养护方面设有管理
处,由家表兄王云骐主其事。为了保持名胜古迹景观柔美,他不时约
了笔者各处察看一番,所以对玉泉山寺庙的尺椽寸瓦、岩洞的古木怪
石,都有较深的印象。
据说玉泉山从辽代的开泰二年起就大兴土木,建为辽主行宫啦二
到了金章宗暑天怕热,更在山上建有一座翠瓦金铺的芙蓉殿,元世祖
为慈圣祈福,又建一座境绝嚣尘的昭明寺、、这些建筑物虽然是历代皇
帝的行宫御苑,可是潭澄玄镜、风物优美,没有丹槛碧牖、彩绘俗纷,就
是明清两代在半山盖的亭榭轩楹也都古朴萧疏,没有丝毫的金粉
气息:
玉泉山管园子的傅玉珂君,出身满洲世家,不但含怀复远,而且吐
词隽拔,因爱此间清幽峻茂,特地谋了这个差事,闲时可以写字作画,
看看自己爱看的书:所以我每次追随家表兄出城走走,如果是去玉泉
山,总要带点酒菜,跟傅君尽半日之欢。他说:“玉泉山旧名‘裂帛湖’,
这股泉水,足从玉泉山下面一条石头缝儿里迸出来的,波波漾漾,若泡
若沫,跳珠溅玉般激射而出,昼夜不停:因为湖水相当深,压力特别
大,泉水被挤得像一串串珍珠似的,接连向上翻滚,发出溺On激越的声
音,所以叫裂帛湖。泉水涌出得快,这座方圆不大的小湖,若是没有出
水口的话,必定是弥漫洋溢,湖畔溪头无法立足,可是这座湖地势很
高,顺着山势曲折而下,潴溶淳洄顺其自然,汇成二丈多宽的一条小
河,北平人管它叫‘玉河’。别瞧这条小河,向东一直通到通州,接连北
运河,在没有招商、怡和、太古北洋班海轮和京浦火车路线之前,它是
中国南北水上交通要道,以及江浙各省南粮北运全仰赖这条水上大动
脉呢!”
北平城里各处水源固然都来自玉泉山涓涓之流,就是西郊的花
园、稻田,甚至西山、香山以及颐和园的昆明湖也都有赖玉泉山这股泉
水来挹注滋润。玉泉山山脚下有一块不足二十亩的水稻田,所产稻米
色映浅绿,吃到嘴里柔而不滞,就是专供御用的“香稻”,如果拿来熬
粥,碧玉溶浆,滑香清逸,比广东顺德最有名的红丝稻还要来得香糯。
当年朝中大臣如蒙上赏御田稻,莫不认为是无上的恩宠呢!
在溥仪未出宫前,每天清晨总有一辆大敞车,上面放着一只大木
桶,车上插着一支二尺多长杏黄色布旗子,好像哪家镖局的镖旗,由一
位五十岁左右半大老头子赶着,出了神武闩,姗姗而行,直奔玉泉山。
把泉水灌满,再把车赶回来,泉水交给宫里茶炉房,专供内廷各处沏茶
之用。他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阻,一直到溥仪出宫,马路上才
瞧不见那辆插杏黄旗的水车了。据说从明朝起,皇宫里喝的水,就是
用水车运进宫去的。到了清朝仍沿旧制办理,乾隆皇帝还写了一篇
《玉泉山记》勒石,树立在玉泉山山脚望湖亭畔,说明玉泉水质轻柔,后
味微甘,喝久了可以益气补中,所以称它为“天下第一泉”,可是“湖水
奇寒,夏无敢涉,春秋无敢盥,无敢啜者”。
一般冷泉都冬暖夏凉,可是玉泉山的泉水,无论盛暑祈寒,一律凛
冽刺骨,倒是~点不假的。舍亲卞风年、李威年在学时期,都是远东运
动会中距离跑国手,有一年暑假,他们五六位运动健将从西山露营回
来,道经玉泉山,于是入园游览。他们看见天池深广,水清见底,泉迸
如珠,直弹湖面,大家走得渴热交加,看见那飞注成帘,激喷似雪冷泉,
都想解衣入水清凉一番,无奈傅君窥知他们来意,跟定他们在湖边逡
巡不去,风年突然间把脖子上挂的照相机掷向湖心,假称失手落水,请
园方代为打捞。傅君深知湖心吸力大,水更寒,还来不及回答,卞、李
自恃身强力壮,已经纵身入水。
傅君一看情势不妙,立刻指挥园丁拿绳索、劈柴、烧酒备用,再看
卞、李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