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页)
山路也越发险峻起来,路的一边是杂树丛生的深谷,这一边是陡直的山壁,满是荆棘藤条。走到一个看似山坳的地方,山路没有了,伐木声也消失了。宣上尉着急大喊:有人吗,有人没有?过了一会,头顶上传来问话的声音:做莫事的,喊莫的东西?
宣上尉仰头看去,一丈多高的山崖上,伸出了半个脑袋向他们张望。宣上尉一听是本地口音,忙说:老乡,我们是过路的,不要害怕。你能给我们带路吗?那人问道:你们要到莫子地方去?宣上尉说:带我们进山去找新四军。那人答道:哪里有莫子新四军哦,早给中央军打跑啰。
宣上尉心里凉了半截,但很不甘心:山里有扛枪的队伍吗?有没有游击队什么的?那人说:有是有几个,我们庄稼人不敢招惹他们,你们自己去找吧。说完,山崖上的半个脑袋不见了。宣上尉大急:哎,老乡别走啊,你不用害怕,我们会保护你的,带路还有赏钱的。
第44章 前台幕后
听说有赏钱,半个脑袋又伸了出来:你们真要去找啊,那就上来吧,上面有路。宣上尉四下一看,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好命令攀岩。一个士兵朝掌心吐了一口唾沫,搓了搓,抓住藤条使劲往下顿了一顿,看来挺牢靠的,便攀了上去,没费什么事就上了崖顶。
叶首志假扮樵夫,成功地欺骗了敌人。第一个顽军刚刚爬上崖顶,还未站稳,就被两个战士一把拽了过去,刚想张口叫喊,一人抓下他头上的帽子堵住了嘴,一把刺刀直指眉心。旁边一人低声命令:叫下面的人都上来。俘虏点点头,伸着脖子喊道:宣上尉,快点上来吧,这里有路。
就这样,第二个、第三个敌人也都顺利的当了俘虏。第四个是宣上尉,这小子有些狡猾,快要爬上崖顶的时候,没见先上去的弟兄们过来伸手拽他,如此慢待长官,心中便起了疑惑。到了崖顶,他伸头看去,只见三四个村民打扮的人正拿刀拿枪的对着他,宣上尉大惊:啊,你们是……
他一见势头不对,马上松手向下滑去。下面还有一个敌兵,立即拔出了驳壳枪。说时迟,那时快,守在崖边的叶首志抽出短刀向崖下掷去,正中敌兵右臂,驳壳枪掉落地上。接着,叶首志抓住一根藤条,飞快地滑了下去,几乎与宣上尉同时到达地面,趁宣上尉立足未稳,叶首志飞起一脚,将其踹到在地。李二林和两个战士紧跟着滑了下来,将宣上尉捆住。那个受伤的士兵没捆,还给他上药包扎。
叶首志在排兵布阵的时候。将50人分成了五个战斗小组,其中的三个小组沿着山路一字排开,相隔大约100米的距离,两个小组稍微靠后,随时支援前面的小组。
最北边的就是大刀连副连长夏玉林小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敌人,看见敌人分成三股以后,就用布谷鸟的叫声及时发出了信号。然后,夏玉林带领战士跟上了北边的一股敌人,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他们从四面慢慢围了上去。在一处山溪流过的坡地上,趁敌人放下枪支,饮水擦汗的时候。夏玉林他们涌了上去,兵不血刃,干脆利落地抓了俘虏。
位于中间的一组就没有这么顺利了。这一组是陈水根和冬妹子、孙来弟她们,陈水根是指挥员,包括冬妹子和孙来弟在内的所有战士都必须服从指挥。但问题是,叶首志早先就有规定,陈水根在战斗中不得与敌人照面,目的是便于侦察员深入敌后开展工作。保护侦察员的人身安全。按照这条规定,这次陈水根只能在“幕后”指挥,而冬妹子和孙来弟却走上了“前台”。
根据布谷鸟叫声的提醒。陈水根很快就发现了敌人,他命令战士们悄悄跟踪,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突然抓捕。开始都很正常,可是跟了一段距离后,孙来弟贴在冬妹子耳边说了几句话。使得冬妹子想起了胡乐镇的战斗情形,想起了牺牲在敌人炮火下的战友,想起了自己遭受的惊吓和屈辱,心中燃起了怒火。冬妹子一分神,脚底一用力,“啪”的一声踩断了一根枯枝。
顽军十分警觉,听到响声后猛地停下脚步,纷纷举枪上膛,向四处张望起来。陈水根知道已经暴露,便果断命令:堵住他们!冬妹子和孙来弟毫不含糊,指挥战士跑了上来,拦住顽军去路。冬妹子用枪口指着他们大喝:都不许动,把枪放下!
顽军先是一阵慌乱,仔细看去:哎哟,前面几个都是些娘们,心里鄙夷。便皮笑肉不笑地说:哎哎,别误会,我们是新四军,刚从江北过来。冬妹子已经知道了这些人的来历,冷笑道:江北来的?我看你们是从万福村来的吧。接着大喊一声:宣上尉出来!
冬妹子这声喊十分聪明,无论宣上尉在不在这些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