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部分(第2/4 页)
到他的目的。这种目的,是防止蒋介石返回
南京后继续剿共或逼降,以求中共的生存和乘机发展。这些又与毛氏奸诈地追求个人独裁的
勾当纠缠在一起。应当说毛氏的努力,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中共终于喘过一口气,但从此毛
氏也真正建立了个人独裁的基础。
只要约略研究一下当时中国的处境,人们就能了解,西安事变的始末,及其以后法上的
种种情况,都是不足为奇的。当时日本的侵略,及其严重和迫切,使一切看来不可能的事,
都成为可能。这其中主要之点,是中共得庆起死回生。换句话说,苏维埃运动,是中共濒于
死亡的边缘,抗日不仅解救了中共的厄运,还给予它自有向前发展的机会。
这些事说来话长,恕作者不能一一论及,只能就个人所接触到的扼要叙述。大体说来,
在西安事变以前,处于偏僻地区的中共,是被动的接受抗日的影响。譬如说,中共曾主动的
联络张学良,但也从这种联络,中共才从张学良那里了解了许多反日情况,特别是东北军人
的反日情绪。当时少数美国记者,访问陕北,也使中共的要人们对国际友人同情中国人抗日
的情况,略知一二。此外还有一些抗日消息和书刊流传到陕北,使张闻天辈模模糊糊的了解
到,陕北以外的情形是进步了。
西安事变以后,中共的抗日运动,开始由被动转到主动,能够逐渐脱出偏远的地区,渗
入到抗日的实际活动中去。这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中共迁都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有
名的的赤都。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知道蒋介石氏已由张学良护送回南京,
便立即将原驻扎在保安的中央机构,向延安迁移。这件事,中共中央早有准备。乘此西安事
变刚结束之时,不动声色的建立起立足之地。
延安虽是一个县城,但地居陕北的中心,城内外的房屋与窑洞,足供中共中央各机关之
用。这里对西安和各地的交通都很方便,而且有一个小型飞机场,张学良与周恩来的来往,
就曾多次利用这个飞机场。当我们这些中共要人,从那不成样子的保安迁到延安时,心胸都
大为开朗。一般人都认为延安市大有可为的地方,有人说,延安是一个历史名城,边防重地,
128/166
… Page 465…
《我的回忆》第三册
有的人更说,这里可以招兵买马,广揽四方豪杰。
延安为中共占有,是它在西安事变中一个重要的收获。西安事变发动后,中共中央即应
张学良的要求,将红军主力,移向西安附近前线,与张学良、杨虎城部队互相衔接。结果红
军循延安通西安的公路前进,以洛川为总司令部驻地,部队分布在洛川以南的前线,延安便
成为红军的主要后方。延安以南的各县,仍归国民党西安省政府管辖,只是延安似是由于张
学良的。默契,交由中共自有处理。
延安自从中共中央迁入以后,就一天天热闹起来,主要是很多的青年男女学生,成群结
队,不断的步行而来。也有一些抗日亲共人士,搭乘少得可怜的汽车从西安来。他们都把延
安作为革命圣地,他们对国民党南京政府,有相当大的反感。他们主要指责国民党对日不抵
抗,也不容纳他们有参加抗日的机会,因此他们寄希望于中共。但他们对中共的内情全然不
知。就因为这些新客人之来,致使延安的住屋不够分配,后来中共不得不拨出大批房屋,交
与抗日军政大学①来收容他们。此后中共中央机构迁到离延安远远的乡村,并新建了许多窑
洞。
我多次同这些外来者接触,大半都是个人交谈,而谈话的内容,也多是有关时局的某些
具体片段。我参加过文艺晚会,欣赏抗日歌曲和各种文艺表演,也曾参观那些年轻人的体育
活动等等。我觉得,他们比之“五四”时代的青年更实干。他们的抗日热情,使我对抗日局
势,有更生动的了解。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忆对当时抗日局势所作推测的大致轮廓。我认为
日本侵略中国,已引起美、英、苏等国的不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