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第2/4 页)
我找一辆车吧。”
他说着,打了电话,不一会儿,一辆面包车停在楼下,司机在楼下摁了喇叭,村支书出来向其喊道:“马上下来。”
然后,村支书对文书说:“我们陪姚先生去看水源了,你在这里等李书记,他弄完了,让他在这里等,中午在对面餐馆吃饭。你看情况过去订座吧。”
文书爽快地答应下来。
德志在此时如同众星捧月,大家对他非常客气。自万局长上台以来,县民委基本很少管龙垭村,他把精力和财力用在城里,这个村不是省民宗委敦促,万局长还是不肯来。在李书记再三提醒下,万局长才不得已派他来看看。刚好,利用基金会做做文章,免得村里说闲话。毕竟那里太方便了,来去都要经过那里。如果坐船,那就另当别论了。
德志上了车,支书和主任也上了,车发动,向山上爬去。转过一道大弯,就开始要下山,但车没有下去的意思,而从旁边的岔路上去,再拐弯,直走一段路程后,车就无法前进,就停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
这路穿过农户家的院子,给农户家带来方便,在路的尽头,还有两三户人家。看门狗看到有车来,冲车直叫,见有人下来,还是叫,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怕,一般来说,爱叫的狗子不咬人。
狗的主人出来,喝斥住了狗,狗跑向山上,还在叫,只不过没有刚才那么狂了。村支书说:“这是另外的村,不属于我村管辖。水源恰好就在这里。”
德志说:“我们做水利项目,不负责调解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这个村的人答应给你村使用水源,这个项目才能批准,否则,我们本来是做好事的,结果弄得大家都不好,那就麻烦了。”
村支书说:“您放心吧。水源没问题。我们不用,这两三户人家也用不完这水,我们先去看看再说吧。”
有一段路程需要步行,先下坡,再上坡,然后又下坡,山路就是这样的。不是一马平川那么豪爽。
村支书显然对这里比较熟悉,知道这里有三处水源,上面有两个,下边有一个,实际上也说不清,下边的水源的水,极有可能是上面两个水源的交汇处,集中在一起,成了一个较大的出水的地方。
上面的两个水源在山坡,下面的一个水源在山沟。德志去看,那水比较清澈,但是有树叶子将其盖住,拨开树叶,看到有水汩汩而出。
德志放了心,如果在这个地方建取水池,和过滤池,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呢?
德志将这个疑问交给了村支书,村支书说:“放心好了。这条山沟,直接通到村委会,我们和这个村有多年的友谊,交情不错。在这里修建过滤池和取水池,占地不大,又不占耕地,最多三个平方米,有什么关系呢?实在不行,我们就每年给这三户人家一点钱,分摊在水费中,我看也不是不可以。”
德志说:“主任有什么看法?”
主任说:“我想,书记说得没错。”
德志说:“那好吧。我回去后再说。我还要向我们机构领导汇报,拿到办公室讨论一下。”
水源处居住的农户很热情,拿出椅子给我们坐,然后给我们沏茶,拿出葵花籽和花生等来招待他们。
德志心想,这里跟虎坡村的风俗又有不同。虎坡村的村民敬酒,这里的村民敬茶,真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啊。
村支书在这里还比较出名,话说回来,这里在行政区划上是分属不同的村,实际上在地理位置上,两个村有着同一山脉的连接,亲情方面还是有关联。如果严格按照行政区划来死搬硬套,那显然有些问题。德志担心的问题,两条村的关系和共用水源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地缓和。
然后,三人沿原路返回,司机没下来,他在车上等,远远看去,从车里冒出来白烟,德志说:“这车很有意思。都不跑了,还冒烟。”
村支书说:“那是人在吞云吐雾。哦,对了,姚先生吃烟吗?我不吃,都忘了问了。”
德志说:“我不吃烟,闻到那味儿,都受不了。我的肺活量太低了,只有3500,还是上高三的时候测量的,这时候可能还要低。”
村支书说:“不一定。在城市里,吸入的汽车等产生的废气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到了山区,空气极好,你的肺活量会提升不少的。出门就爬山,被强迫着锻炼,身体能不好吗?”
村主任说:“是啊。山区的人普遍比低平的人要长寿。”
德志问:“既然空气这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吃烟呢?”
村支书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