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第2/4 页)
籽和花生等来招待他们。
德志心想,这里跟虎坡村的风俗又有不同。虎坡村的村民敬酒,这里的村民敬茶,真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啊。
村支书在这里还比较出名,话说回来,这里在行政区划上是分属不同的村,实际上在地理位置上,两个村有着同一山脉的连接,亲情方面还是有关联。如果严格按照行政区划来死搬硬套,那显然有些问题。德志担心的问题,两条村的关系和共用水源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地缓和。
然后,三人沿原路返回,司机没下来,他在车上等,远远看去,从车里冒出来白烟,德志说:“这车很有意思。都不跑了,还冒烟。”
村支书说:“那是人在吞云吐雾。哦,对了,姚先生吃烟吗?我不吃,都忘了问了。”
德志说:“我不吃烟,闻到那味儿,都受不了。我的肺活量太低了,只有3500,还是上高三的时候测量的,这时候可能还要低。”
村支书说:“不一定。在城市里,吸入的汽车等产生的废气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到了山区,空气极好,你的肺活量会提升不少的。出门就爬山,被强迫着锻炼,身体能不好吗?”
村主任说:“是啊。山区的人普遍比低平的人要长寿。”
德志问:“既然空气这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吃烟呢?”
村支书不吭声了。
村主任说:“我也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烟,我也记不得了。好像是前辈们的影响,或者同辈们的影响,真的说不清。”
村支书说:“这个根源在哪里,谁都说不清了。现在社交离不开香烟。有时候,没有烟,还真不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我出门办事,也被老婆提醒要带香烟。有了烟,哪怕自己不吃,也能壮胆,办事有底气,成功的次数就多一些。没有香烟在身上,好像出门没带钱一样让人尴尬,总觉得比别人少了点什么,心里头不踏实。”
三人走到车前,司机掐灭了烟,等三人上车坐稳后,司机发动引擎,掉头往回开去。因为是山坡,立体的距离不太远,如果爬山会更近,但是,村支书为了表示好客,也不想让人觉得他小气,就喊了车来,不让德志走路。当然,这笔费用是村里负担,不会摊到德志头上来的。
他们并不清楚德志其实也能爬山,只不过是第一次打交道,村干不想让客人辛苦。要在平时,村干砍柴或者串门子,都会爬山。在摩托车还不流行的时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了,俗称为“11路公共汽车”。
回到村委会,记者采访结束,正坐在那里喝茶,聊天。李书记问:“怎么样?看到了吗?”
德志说:“看到了,水量还行。就是说,如果项目批下来,我还想知道,水池准备建在什么地方?”
村支书说:“就在对面的山坡上,那里建了水池,可以覆盖到这里二三十户人家。”
德志问:“在哪里?”
村主任说:“诺,就在那里。说着,他拉开铝合金的窗户,手指着马路对面房子后面的那一块稍微缓和的山地说。德志看到,那块地在一片树林下面。
德志问:“我先申明一点,项目款不包含占地补偿款,如果被地主索要补偿款,这个费用我们是不负责的,最好村里想办法解决。如果地主不要,那求之不得,再好不过的了。”
村支书说:“那块地的地主也是受益户,他们也要吃水,对自己有好处的事,他们不支持,谁支持呢?我们也告诉他们这是外界援助的项目,没有补偿;万一他们要补偿,我们村委会再想想办法。”
德志心想,村里还是有钱啊,动不动就说村里想办法,看来,这个村不简单,可以找到很多资源。那么说,在这个村实施项目,纯粹是给省民宗委与县政府、县民委脸上增光啊。做项目,给政府服务,让领导满意,算是领导的政绩,至于群众,没有着重考虑,看来,这个项目肯定会批准。
机构领导目前跟政府走得非常近,政府领导得到政绩,肯定对机构领导特别青睐,这样,机构领导有可能会得到提拔,从民间机构一跃成为政府官员,升级了,什么都会好的。名利双收,特别是齐老师,这方面的倾向十分明显。而刘小姐,倒还没什么,她只图项目能平稳进行,到时候来个软着陆,到了退休年龄,在香港养老,岂不美哉善哉?!
中午,实际从下午2点开始,村主任看到文书过来,问她:“怎么样,饭准备好了吗?”文书点点头。村主任说:“请姚先生、李书记去吃饭。在对面的小餐馆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