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本区内安置《武汉劳动志》,1991年铅印本,第288页。。
江苏省会南京市,除1000余名“老三届”学生自愿前往内蒙古鄂托克等旗插队、6000余名去国营农场落户外,亦实行类似武汉市的“区区对口”安置办法,即要武区、遵义区与镇江地区;朝阳区与扬州地区;红卫区、浦口区、棲霞区与六合地区;延安区、东方红区、雨花区与淮阴地区彼此挂钩,安置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南京市革委会下乡上山办公室:《知识青年去农村插队分布情况一览表》(截至1969年4月21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地点的选择(6)
云南省会昆明市,大部分毕业生安置到滇西南的保山地区和德宏州插队;少部分安置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和市郊农村;另有少量毕业生进入“五七”干校《中国人口?云南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66页。。
上述三省会的毕业生分配模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应是有代表性的。另外,省内若干大中城市,因毕业生较多,也存在跨地区安置现象。譬如,内蒙古包头市一部分下乡知青被分配到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巴彦淖尔等盟农、牧区;河南开封市部分毕业生安置到周口地区、驻马店地区、商丘地区农村落户。福建省内人口较多而土地较少的市,知青除就地安排外,一部分安排在其他地区,如厦门、泉州两市知青的安置地主要在三明和龙岩地区。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无须赘述。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跨省、区安置是在国务院有关机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话,省内跨地区安置则是在省计委、知青办、劳动、文教等部门通盘规划下的产物。这就体现了知青安置工作中的计划性。
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指出,上山下乡运动是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下展开的,这涉及该运动与农村发展的关系。所谓“最需要的地方”是指那些最不发达、最穷、最落后的地区,也就是指西部和边疆的省份或者那些偏僻多山的省份,而不是那些位于平原的较为富裕和发达的地方。然而事实却是,一部分青年确实被安排到了落后、偏僻、贫穷的地区,但也有更大量的青年被安排到了更现代化、更发达、更繁荣的地区'美'托马斯?伯恩斯坦:《上山下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1、75页。。
作者的观点是无懈可击的,并且触及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矛盾,换言之,即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的宗旨与将大量知青安置到较发达较富庶地区的做法的矛盾。这一矛盾虽在1973年以后才凸显出来,它的端倪却可以径直追溯到运动之初。对此,武汉、南京、昆明三市的知青安置走向提供了佐证。
湖北全省八个地区中,以鄂东北的郧阳、鄂西两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以山地为主,且地旷人稀,而武汉市恰未在这两个地区安置知青。该市知青均安置在平原或丘陵为主的地区。这些地方交通便利,经济亦比较发达。
江苏省南京市于1968年至1969年4月间,将6�6万余知青分往镇江、扬州、六合、淮阴四专区插队南京市革委会下乡上山办公室:《知识青年去农村插队分布情况一览表》。。这些地区大多是比较富庶的“鱼米之乡”,而且除淮阴地区在地理上距南京市较远外,其余三个地区与该市毗邻。
至于云南昆明市知青安置的主要地区——滇西南的保山地区和德宏州,水土条件优越,谷地开阔,且富森林和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内地,是该省开发的重点地区。但该省最艰苦的地区位于滇西北,当地高山峡谷,多高寒山区,人烟稀少,生产以林、牧为主,经济上最落后。
看来,上述三省会知青基本未安置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领导者在选择安置地点时,是将开发农村的宗旨与当地实际承受新增人口的能力综合起来考虑的。那些条件恶劣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通常被排除在计划安置之外。
地点的选择(7)
实际上,被安置到“最艰苦地区”的大多是跨省、区分配的知青,而各省、区在安排本省知青时则较为务实。十多个省、区在安置自己的知青时,还有责任接收一部分外省、市知青。至少有些省、区,在安置外来知青时,更倾向于将他们放到偏远或者贫困的地区去。如江苏省,在将本省知青安排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时,却将大批来自上海的知青安置到条件比较艰苦的苏北。在北方省份吉林,1969年接收京、津、沪、浙知识青年4�2万余人,主要安置到沿边人少地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