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定:“应如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二十日上谕……又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学堂、茔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
后来得知,皇上原来在下述三个方面不愿做出让步:外国使节在京师建立驻所,由领事馆颁发护照的制度以及开放长江进行对外贸易。
外交官乔治·德·凯鲁莱认为,尽管在投入战场的军事力量中英国人明显占上风,但条约中各款对联军双方给予了同等的待遇,他对此感到满意。不过,要硬说天平并没有向英吉利海峡的任何一边倾斜,就有些过分了。
实际上,英国得到了一个额外条款,租借了位于香港岛对面的一块陆地,九龙半岛。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中国政府方面做出的一项重大让步,尽管当时它不过是一块不毛之地。保罗·瓦兰敏锐地指出:“我们没有在天朝帝国的沿海得到任何立足之地,而英国人远比我们深思熟虑,他们不仅已经得到了美丽的香港岛及其优良港口,还想方设法使中国出让了广阔的九龙半岛。它位于陆地之上,面向香港,确保而且加强了他们的优越态势”。
孟托邦心里也不是滋味。必须从舟山及其港口撤出,使他极不情愿,他认为,舟山及其港口本来可以用来抵消英国人对香港的占领,同时也可以抗衡俄国和美国的贸易进犯。他对葛罗不满,认为葛罗是为了避免冒犯额尔金才在这一问题上做出让步。“我发现我们从这场战争中所获甚少,”他这样抱怨,还补充说这是他与法国特使之间唯一的“阴影”。
葛罗对孟托邦将军的指责十分恼火,不过他反倒强调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在写给图韦奈尔的信中,他说:“他无疑尚未理解这一决定的全部意义,但我希望,他将来更成熟,尤其是经验更加丰富的时候,会赞同这一决定”。但他仍然有信心说服孟托邦撤出舟山群岛,不管出于自愿还是应他的请求。在葛罗看来,保留舟山群岛是不可能的事。舟山从1842年起被英国人占领,后来已经归还给中国人。在他的思想中,舟山岛“无论对英国还是对法国,都不是一块可以据为己有的土地”。要避免这些土地成为与中国发生冲突的诱因,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避免使它成为与英国发生冲突的诱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一章 签署和约(7)
不过,人们还是能看到,一贯奉行实用主义的英国人,要求并且得到了一块割让的土地;而一贯奉行理想主义的法国人,只满足于要求宗教信仰自由……这无疑是由于心态的不同!一方是世俗的现实主义,另一方是纯精神的诉求。这是响当当、实实在在的物质实惠,与理想化、不求回报的精神境界之间的对立。对此,阿尔芒·吕西有他特有的表达方式,既充满煽动性又竭尽挖苦之能事:“于是,不论是英国人和还是法国人,我们都按各自的天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们为贸易而战,而我们为理想而战。他们打开了输出鸦片的大门,我们打开了传教的大门。让英国人统治吧!吾皇万岁!”。
孟托邦拿条约中关于恢复天主教传教自由和归还信教者被充之教产的第六款聊以自慰。在他看来,法国的影响完全依赖于天主教的传教士们,这是唯一能够同英国的贸易分庭抗礼的一种力量。他希望,把公使馆建在北京也将产生最佳效果,因为公使馆在皇上的兄弟恭亲王身边有一位神通广大的中间人,即孟振生主教。
同样,在葛罗看来,在中国首都恢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以及建立常设公使馆这两件事,似乎是“使现代文明尽快进入中华帝国所必
须打开的大门的双扉”。
1原诗为意大利语。其原文“一大把”(buonaparte)与“波拿巴”(Bonaparte)谐音—译者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咸丰皇帝与英法决战硃谕(1)
(1860年9月12日)
咸丰十年七月已未(二十七日)
列举历年英人桀骜情形,惟有舆之决战。
硃谕:从来中华之于外国,首重怀柔,互市通商,原所不禁。我朝二百年来,海国贸易,均在广东。嗣准五口通商,仍以两广总督为钦差大臣,总理其事。历任诸臣,办理诸多未协,以致舆戎召衅。叶名琛自任总督,刚愎自用,其于辨(理)通商等件奏报,多有不实不尽,大失众心,致有咸丰七年冬间之事。英吉利领事人等,遽启兵端,闯入我边城,袭据(掳)我官吏,当以叶名琛孽由自作,事有使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