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带过来的东西,发现里边有几根头发,那么事情就大了,你就要赶快把人家娶回来,因为这个女孩子已经认为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了,因为连头发都给你了。男的也有这么做的,一代枭雄曹操,行军途中马惊了,进了庄稼地,把庄稼给踩坏了。曹操事先约法三章,谁敢扰民,谁行军踩坏庄稼,一律砍头。这一下曹操自己的马毁了庄稼,没人敢砍曹操的头,曹操也不打算砍自己的头。这个时候怎么办?曹操拔出宝剑,割下一绺头发,给大家看:我割头发了,就替代砍头。所以说古人把这个看得很重,这个就叫“身有伤,贻亲忧”。你万一受伤了,家长、尊长会担忧的,那就是不孝。“德有伤,贻亲羞。”如果品德有污点,这孩子也许沾染上很不好的毛病,如小偷小摸、赌博,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这是让尊长蒙羞的。你自己干坏事,不仅本人要遭到大家的白眼,遭到大家的唾弃,而且大家还会说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还有更俗的话,叫“有人生没人教”。这都是骂到父母身上的,所以千万不能胡来。
古人对孝敬的定义或者对孝敬方面的要求实际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得多。我们今天的人活得很容易:父母饿不着、冻不着,父母万一要出去,还开车送他们一段;父母生病了,有医保,我还替爸爸妈妈找好医院,我这就是孝敬。在古人看来,这是孝敬的一部分,不是孝敬的全部。你如果真要孝敬尊长,你就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茁壮成长,洁身自好,远离各种坏习惯,不要沾染坏毛病,这才叫真正的孝敬。所以我们不要把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某些概念简单化、狭隘化,好像我们认为孝道就是小辈对长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孝是一种有机的互动,孝是尊长和小辈之间爱的交流,这样的孝道绝对不是单方面的。长辈和小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家族的背景下,不像今天那么简单,《弟子规》考虑了两种因素:“亲爱我”怎么办?如果尊长很爱我,很宠爱我,我应该怎么办?“亲恶我”怎么办?如果尊长不喜欢我、讨厌我,我应该怎么办?所以《弟子规》尽管很短,篇幅很小,但是言简意赅,把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部考虑到了。而这就是我们在下一讲将要介绍的《弟子规》的内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入则孝之三(1)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父母不喜爱我们,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如果父母犯了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1} 更:改变。
{2} 怡:和悦。
{3} 入:指采纳。
{4} 号:大声哭。
{5} 挞(tà):鞭挞。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子女的,但是当父母不喜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呢?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难道都是对的吗?如果父母犯了错,子女又应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些父母和子女之间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弟子规》究竟给了我们哪些好的建议呢?
《弟子规》接着讲到的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的意思是,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长辈很爱我嘛,那么我也回报长辈以爱,没有什么难的啊!“亲恶我,孝方贤。”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就显出你的贤明了。“亲有过,谏使更”,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有一些过失,有一些做得不当的地方,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但是在劝谏的时候要“怡吾色”,你不能板着脸,用批斗的态度去跟尊长说话,这不行,你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柔吾声”,声音要放低一点,轻柔一点,柔和一点。这是《弟子规》的规定。
我们知道,长辈对孩子的爱实际上是普世的,这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全人类几乎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也几乎没有不爱孙辈的祖辈。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在不同的传统里面,这种爱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样的。有一位作家叫刘墉,他提到一段早期因纽特人的习俗:一旦孙辈出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就会默默无声地走向荒凉的冰天雪地深处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那里的自然环境太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