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时间 升学
时间 毕业
时间 毕业
人数 重 大 事 件二十 成都 1944。3。20。 1944。8。20。 1946。12。25 1116 并入昆明第5分校。1945年秋,撤总队制。1946年元旦改校名“陆军军官学校”。二十一 成都 1944。5。
后陆续入校 1944。5。
后陆续升学 1947。8。28。
1948。6。16。 550
5488 系步兵第1、第2大队。
1946年4月,教育长万耀煌外调,军校第1期毕业生关麟徵继任。本期内多含西安督训处生。二十二 成都 1947。7。
1948。7。 1947。12。
1948。12。 1949。3。
1949。7。 1538
1839 系第1总队。恢复总队制。1947年冬,蒋中正免兼校长,关麟徵继任。
系第2、第3总队。其中第3总队865人。二十三 成都 1948年8月后陆续入校 1949年10月仓促升学 1949年12月4日仓促毕业 1473
712
820 系第1总队。1949年9月7日关麟徵调任陆军总司令。
系第2总队。1949年9月20日军校第1期毕业生张耀明任校长。
系第3总队。
本期为在大陆最后一期,12月中旬结束于四川大邑县一带地区。本期学生大部起义。
洛阳分校汉中办公地——古汉台望江楼黄埔军校在各地还开办有10多处分校,主要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南昌分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南宁分校、长沙分校、广州分校、昆明分校、西安分校、迪化分校、武当山分校等。这些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纲实施教学,共约有12。5万余名毕业生。加上黄埔总校的52400多名毕业生,黄埔军校在大陆时期共约有毕业生18万余人。有资料统计,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两万余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自从黄埔军校创办后不久,关于“黄埔军校”一词,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的争论,再加上国共两党的政治争端,军校迁往台湾后的冠名问题,更使这一概念模糊不清,难以确定。一般说来,从狭义的地域概念上来讲,1924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及1926年改组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俗称为“黄埔军校”。在黄埔岛上,军校共招收培育了前4期学生。北伐战争开始后招收的第5期学生,随营训练,此期之后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在黄埔岛本校学习和生活,因此,有人认为狭义上的“黄埔军校”不应包括这一期及此后的学生。“黄埔军校学生”的内涵,仅限于在广州黄埔招收并在此地学成毕业的学生。从军校沿革体制上的广义概念来讲,则要宽泛得多。该校于1928年3月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招收第6期学生,广东黄埔军校虽然也在招生,但不久被并入南京军校。1937年军校又迁往四川,直到1949年再迁台湾。这一阶段,人们又通常把这所军校简称为“中央军校”或“军校”。由于该校一直延续自1924年始于广州黄埔招生时的期数,如到1949年大陆解放时毕业的学生为第23期,所以,人们把不同时期设在广州、南京、成都以至于今日台湾的这所一脉相承的“军校”,统称为黄埔军校。本书采用的即是这种广义上的“黄埔军校”。
另外,在此有必要一提的是同时代还有一个曾以正宗“黄埔军校”自居,也冠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军校,这就是汉奸汪精卫政权拼凑的伪中央军校,是那个特殊时代产生的军校怪胎。汪精卫投降日本后,1941年春在南京光华门外工兵学校旧址,成立了一个“中央陆军军士教导团”。其成员多是从南京、北平等地骗来的无业游民,还有一批从各个战场上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人数有2000多人。这个“教导团”当然不能满足汪精卫的胃口。不久,汪伪政权又在工兵学校旧址挂起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牌。汪精卫依照蒋介石好为人师的样子,也兼任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的招牌是打出来了,而且机构很庞大,设立了校务委员会、教育长、教务处长、政训处长、总务处长、入伍生团团长、教官等,几乎和黄埔军校类同。学校有了,却没有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