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第3/4 页)
,二十二集团军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师参谋长赵渭滨、第一二四师参谋长邹慕陶及第一二二师数千名官兵用破旧的武器抵抗进攻的日军,最后大部阵亡殉国,为尔后台儿庄大捷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王亮道。
滕县保卫战。
这是王亮下一部抗战影片的一个选材。
如果拍滕县保卫战,那当中的主角必然是一二二师的王铭章师长了。
评论区,一位网友问道:“老首长,1938年初,川军不过出川几个月,武器装备怎么就破旧了呢?更何况川军出川抗日,老蒋理应该提供武器装备作为必须的补充吧?”
王亮笑了笑:“这位朋友提的问题非常好。”
“正如你所说的,川军统帅刘湘将军为避免自己的部队被分散瓦解,在出川之前向常凯申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一,不分割川军建制,并由自己整个的统一指挥。其二各留出三分之一的部队驻守原防;其三对出川抗战部队的装备、武器要作必需的补充。”
对于刘湘的要求,老谋深算的常凯申当然一一答应。
但是在川军出川,川军各部就被分散处置,建制很快就被打乱了。
41、45军调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
47军调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
第20军则被调往了淞沪战场。
更被提出川前所承诺的武器、装备了,也没能到位。
“当炮灰啊,后来部队番号都被打没了,不是嫡系啊。”王亮默默叹了口气。
0378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非嫡系
0378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非嫡系
国*军为抗战出了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国*军将士都是英雄。
对于那部分历史,王亮真的是太了解了。
“那是一九七七年吧,我在川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同当时担任第二十二集团军第41军司令部上校高级参谋的胡临聪有过一次交流。。。。。。”王亮回忆道。
在那次交流的过程中,胡临聪作为当事人向王亮详细地介绍了川军的装备情况。
当时各军部队的武器装备极为低劣简陋,所有步枪十分之八为川造,十分之二为汉阳造,更因使用已久,质量太差,以致大部不堪使用,打一两枪就搬不开枪机,有的枪上连刺刀也没有。
至于轻重机枪,其数极微,每师多则十余挺,少则数挺而已。
火炮方面,每师除数门迫击炮外,山、野炮一门都没有。
装备方面,每人仅有粗布单衣短裤两套,绑腿一双。
既窄且短的单被一床,小竹席一张,雨鞋两双,斗笠一顶。
而川军所奔赴的地方,都是气候多寒的黄河附近地区。
不仅仅是武器简陋不能杀敌,衣被更是难以御寒。
“当时川军将士的薪晌待遇连中央军的一半都达不到。”王亮介绍道。
情况远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生活在历史中的人没有准确预见历史的能力。
川军中有个别的旅团长以为国防部已经答应配换和补充武器,就将原部队中能用的枪提留起来,作为出川失败后重起炉灶的后路。
有的甚至用废枪替换好枪,私下里把好枪运回老家。
最糟糕的情况是一个连级的作战单位当中,能够打得响的枪支仅仅有一两只。
至于机关枪,一个团或一个旅才有两三挺。
手榴弹每兵只有三四颗。
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还是靠背插一把大砍刀。
像医药、救护、兵站和补给等作战配属单位一个都没有。
王亮长叹了口气:“这不是去打仗啊,是去送命!”
川军,何其壮哉。
川军,何其悲哉。
当川军长途跋涉,跨过大山抵达西安的时候,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拒绝补充物资,并让他们去找阎锡山。
阎锡山则把皮球又提了出去,回应道:“因山西方面的一切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早已运过黄河储存于潼关附近,所以在太原实无办法,拒绝补充。”
王亮戏谑地说道:“结果如何,阎锡山仅仅送了山西造的轻机枪二十挺给第41军作为礼物了事。笑话啊!”
“川军在山西被零星分割成以营为单位投入战场,因为后勤保障不力,大量伤兵被大量遗弃在战场s上,自生自灭。”
既然来到了川省,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