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再启程,青城山(第2/3 页)
的生命消逝换来的无情真理。”
叶繁星语气淡淡地将自己这段时间的感悟娓娓道来。
“过去的我,见到这样的血腥,肯定会被吓得瑟瑟发抖吧?”
叶繁星说到这里,突然噗嗤一笑,笑得很无邪,仿佛在告别昨日的自己。
“而现在,我巴不得这样的血腥多一些,浇灌而出的和平之花,才会更加长久和美丽耀眼。”
“所以,东边那个小岛上的370万人,来了,就不要走了。东北方那个半岛上,十七个堂口近200万人,也都请进来坐坐客。至于更后面的,暂时顾不上也就算了。”
“东北的黑土地需要热情好客的垦荒者,西北的棉花也需要熟练工精心种植,南海孤岛上还需要人驻守和填海造田。总之,人口缺数还挺大,希望上面接近600万,能够挺过一段时间吧。”
叶繁星状似随意地说着恐怖至极的话语,泄露出去,全世界都会发疯的那种,眼神却是明亮至极,就像那天的那道光:
“我已经承诺了,要尽快建立一个新世界,所以我现在看起了每天姐姐提供的政府报告,数据分析,从各种报纸了解政治社会民生的新闻。”
“我也算成长了吧?嘛,毕竟我堂堂叶繁星已经三岁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叶繁星嘴角拉出一个求肯的笑意:
“但有老徐的前车之鉴,我希望你们三位能做我的锚。”
“当我历经风霜归来,你们依然笑脸以待,如我沉沦苦海不拔,你们还是明镜之台。”
“不说话的话,就当你们同意了哦?”
一阵微风吹过,吹来暖暖春意,也带来竹林的沙沙喃语。
叶繁星的脸上绽开春天的花朵:
“你们同意了,为表谢意,我给你们唱首歌吧。”
一首清扬的小调响起,唱的不怎么样,但在风的和弦中,依然春日昭昭,极为应景。
“风吹过,头上霜啊,肩上雨哟,脚下踩着的,南北东西,明天又要,吹到哪里,依旧不改,心头归期。”
——————————
青城山,道教圣地,其在道教内部的地位,从其各种前缀可以窥见一二,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
其山由诸多山峰环绕对峙,从高峰俯瞰,状若城廓,加之全山一年四季都是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花无败日,树无枯期,几似神仙居所,故名青城山。
从东汉年间开始成为道教圣地后,巧妙将人文与自然结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丹梯千级,曲径通幽,道宫仙阁,藏于渺渺云气之下,故有天下第一幽之称。
而能占据此等名山的青城派,自然并非泛泛。
别看只是一个地域型门派势力,在叶繁星所讲述诸多侠义故事中,也是个透明的小配角,乃至还有反派角色,但是它在道门可是根正苗红的嫡系和中坚。
要问为何?因为青城派的创派祖师,是张道陵,又称张天师,道教创始人。
东汉年间,张道陵在龙虎山创立龙虎门一脉后,晚年静极思动,入蜀传教救人,收徒授业,建立了道教的基层组织,时人皆称其为“五斗米道”。
这也就是三国时期,汉中米贼张鲁的势力组织,其为张道陵的孙子,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
而张鲁的儿子张盛,摄于曹魏压力,回归迁居龙虎山,与其曾祖父留下的龙虎门传承结合,最终形成后世的龙虎山天师一脉。
说回张道陵,有了基层组织,随之又在蜀地建立了纯粹的宗教活动中心,设立组织架构,形成正规教团“正一盟威道”,后世民间简化称其为“天师道”。而其驻地,正是青城山,也就是青城派的前身。
“天师道”也在张盛东归时分裂,龙虎山继承天师道名号,而留守蜀地的道统,以青城山为根本,号青城派,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所以说青城派乃是道门中仅次于龙虎山的嫡系,毫不为过。特别是随着中原王朝更迭,道门内部势力起起伏伏,魏晋上清,唐时娄观,宋元全真,明清武当,龙虎山天师一脉早已不复当年大太子之势。
而青城派这个留守蜀地的小儿子,却总是四平八稳,不显山,不露水,无论时代如何更替,朝局何等变幻,稳稳居于道门前三,是道门的中流砥柱,镇派之石。
以至于圣门中曾有人为此戏言,道门乱不乱,青城说了算,佛门好不好,看欢喜禅宗还在不在。
这里再补充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