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新的血液——推理(侦探)小说。至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侦探推理小说已在悬疑类文学中成为一方霸主,佳作层出不穷,既有长篇巨制,也有短篇力作。爱伦·坡奠定了推理小说的基本写作框架,随后的柯南·道尔则完善了推理小说的形式。而推理小说黄金时代三大巨头: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狄克森·卡尔、埃勒里·奎因将古典推理小说推上了极致高峰。二十世纪随着恐怖小说的冷场,越来越多的悬疑文学作家转向幻想小说和推理小说,出现了风格各异的侦探小说,如英国弗里曼的科学探案,美国的硬派侦探(以达希尔·哈米特的《马耳他猎鹰》、雷蒙德·钱德勒的“菲利普·马洛”系列等惊人之作为代表),日本的“变格派”“社会派”等流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推理小说的创作形式,也扩展了其创作内涵和社会意义。
综上所观,悬疑类文学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作品数量和形式风格繁杂多样,但本质都是用文字为读者编织出一个紧张、疑惑、好奇、恐惧的心理世界。所以,优秀的悬疑类文学作品不是取决于什么吓人的素材,而是取决于作家如何利用文字的铺陈、叙述的转换,将读者引入悬疑紧张的氛围中去,去体会作品真正要表达的内涵,这对作者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运用能力要求更高,而这也是国内悬疑创作的软肋。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长篇巨制。所以本书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地选择了悬疑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呈现给大家:既有早期哥特式传奇,也有当代恐怖大师的经典之作,大致划分为惊险、鬼怪、灵异、幻想、推理、斗智、杀机、心理几个方面,力求全面地体现悬疑小说的概貌和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选作品都为全译版本,摒弃了当下悬疑作品集所惯用的改编形式,尽量保持原著的风貌,让读者理解何为真正优秀的悬疑作品,真正体会悬疑大师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魔力。
诚然,如想凭一书之力而网罗尽世界悬疑小说的精华并不现实,而且一些悬疑经典作品均为中长篇,所以未能入选,也不能不说小有遗憾。
编委会
2010年12月
上卷
第一篇 惊魂时刻
1.厄舍府的崩塌
〔美国〕爱伦·坡
那年秋天的一个沉闷、幽晦、静寂的日子,暝云低低地垂压着大地,我单身驰马穿越一片无比荒凉萧索的原野。黄昏的阴影渐渐来临,终于发觉愁云惨淡的厄舍府就在眼前。不知为何——一看到这幢府邸,一种难以忍受的阴郁就涌上心头。我说难以忍受,是因为往常即使最为孤绝险恶的自然环境,也常令人感到诗意盎然、心潮澎湃,就此滋生出几分喜悦,可如今却丝毫遣不走这份愁绪。我注视着眼前的景致,惘然若失——兀立的府宅,院落里的天然山水,光秃秃的墙垣,空洞眼眸似的窗户,繁密的菖蒲,凋萎的树丛中的白色枝干——除了瘾君子午夜梦回后的空虚,沉沦寻常生活的辛酸,陡然间面纱飘落的恐惧,我无法以尘世的情感来比拟心中的这份惆怅。我心中一片冰凉,又往下沉,不断翻腾,一种难以解脱的悲戚盘踞在心头,任何想象的刺激力都无法将其歪曲成崇高一类的感情。是什么缘故——我驻足沉思——什么缘故使我在注视厄舍府时如此黯然神伤?这个谜根本解不开。沉思时心头涌起的朦胧幻影也无从捉摸。我只得找了个不怎么令人满意的结论,那就是,毫无疑问,自然界非常简单的事物组合起来就会有感染我们的巨大力量,可要探究这份力量,却依然超出我们的能力。很有可能,我想道,只要这景致中的特征,画面中的细节重新组合一下,就会很有成效地改变,甚至取消这种凄清的印象。按着这个想法,我纵辔驰到险峻的山池沿边。那山池就在宅旁,黑惨惨,阴森森,倒映着灰色的菖蒲,死白的树干,茫然眼睛似的窗户,俯视着面目全非的倒影,我不禁毛骨悚然,竟比先前还要惶恐。
不过,我目前仍然打算在这座阴郁的大宅里盘桓几周。公馆主人,罗德里克·厄舍,是我儿时的挚友,但也多年未见了。不料最近在国内远方,竟收到他给我写来的一封信,信中一再火急地催促我亲自来一趟。那信中有些精神紊乱的迹象。写信人说自己患了急病,被神经错乱折磨得苦不堪言,他渴望见到我,因为我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其实也是他唯一的私交,但愿能与我朝夕相处,疾病或可痊愈。全信就是如此——很显然,他真心实意地请我来,这让我无法迟疑。我虽然立即赴约,却依然从心底认为这份邀请很不寻常。
虽然童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