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商谈从大会议室改到小会议室,由中午拖到开晚饭。相持不下。统战部请来民建的孙起孟先生、民盟的叶笃义先生从中转圜。两位先生感到此事棘手,觉得家属持之有理。一说:“原来第一稿不是挺好吗?”一用“晓以大义”劝说。又陷入僵局。双方的心理底线是:干脆将这一段不写入“生平”。但双方谁也不肯先表态。最后由孙起孟提出。家属也通情,即作附和。统战部的同志不敢表态,说待请示。云暂且休会,吃饭,准备晚饭后再谈。出门时适遇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同志外出归来。阎明复听完双方意见后表态:梁漱溟先生生平的稿子,本来不是统战部所能写的,他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又说:“那就不写这一段吧。”因此,1988年7月8日,新华社播发,刊在《人民日报》的“生平”中留下了1953年那段“空白”,文章的标题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
梁漱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告别大厅。
灵堂入口大门上悬挂的挽联是:
百年沧桑,救国救民;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横批“中国的脊梁”。
这副挽联是梁培宽次子梁钦宁草拟的。培宽本人正忙于父亲身后事不知情。梁钦宁张贴时,工作人员阻止,但他执意坚持。大概怕在灵堂上闹起来影响不好,工作人员只好作罢。19
据《人民日报》载,前往吊唁出席遗体告别仪式的有李先念、阎明复、刘澜涛、习仲勋等四百余人。###、万里、李先念、彭真、邓颖超等送了花圈。
《人民日报》刊发“梁漱溟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的标题是《一代宗师诲人不倦,一生磊落宁折不弯》。
梁漱溟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后应山东邹平(梁1931年在此创建乡村建设研究院)的要求,家属同意将部分骨灰葬于邹平,并建碑林。墓碑由赵朴初题写。后费孝通、启功、吴祖光等文化名人相继为梁漱溟邹平墓地碑林题词。继之,梁漱溟的桑梓广西桂林提出同样要求,家属应允,又将梁漱溟存于八宝山的另一部分骨灰迁葬至桂林穿山公园。
身后事(2)
注 释:
1 郭齐勇:《独立独行,一代直声》,转引自《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
第二版。
2 叶笃义:《哀悼梁漱溟先生》,《群言》,1988年9月7日。
3 郑直淑:《梁漱溟受批公案揭底》,《文汇报》,1988年1月24日。
4 5 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 7 梁培恕:《梁漱溟传》,###出版社,2001年版。
8 曾敏之:《记梁漱溟先生》,香港《文汇报》,1988年6月26日。
9 章德良:《天下谁人不识君——访梁漱溟》,《杂家》,1987年1月号。
10 11 汪东林:《梁漱溟与毛泽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 袁鸿寿:《仲尼燕居——悼念梁漱溟先生》,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二版。
13 任华、驰方:《风号大树中天立——梁漱溟先生访问记》,转引自《百年国士》,中国文联出版
公司,1999年版。
14 同4。
15 16 宗璞:《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光明日报》,1989年3月21日。
17 梁培宽:《冯友兰先生与先父梁漱溟交往二三事》,《博览群书》,2002年9月号。
18《梁漱溟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9 据笔者对梁培宽的采访。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徐志摩乱点鸳鸯谱(1)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故事世人皆知,笔者最近读到台湾版《不容青史尽成灰》(刘绍唐著)一书,内有一篇名为《从蒋复璁之逝谈到徐志摩的感情世界》,涉及徐志摩的“阴错阳差”拿错信的往事,煞是令人品味。
蒋复璁(1898—1990),浙江海宁人,字慰堂,蒋百里之侄,徐志摩表兄,钱学森堂内兄。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德文班,后赴德留学。1931年始任中央图书馆馆长。1949年赴台后继任,凡三十二年。《徐志摩全集》(六卷本)由他与梁实秋主编,在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