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1/4 页)
赵昚挑挑眉,好家伙,才给了你点颜色,就要给我开染坊啊,竟然跟我说两淮守备的军国大事。
不过并没有生气。
犹记得这小子殴打陈伸之后,枢密使张浚从建康赶回来,第一次见自己,就说了一件事:侄孙、承事郎李凤梧,确有凤舞之资,其眼光智睿,可堪龙泉,臣不如也,且赤心耿炽,请官家放心重用之。
意思是说李凤梧的眼光锐利宛若宝剑锋芒,又忠心耿耿,官家你就放心大胆的用他吧。
能让张浚自叹弗如,这小子肯定是有真本事的,倒想听听他还有什么惊人之言。
“朕听着呐,继续。”
李凤梧见赵昚脸色如常,心里松了口气,“微臣以为,金人虎狼之心贪得无厌,势必在近期起兵事,意图渡江南下侵扰我疆土,还望官家早作筹谋。”
赵昚沉默了下来。
宋金和谈崩了,金人妄图得到海泗唐邓四州,接下来是继续谈判还是兵锋相向,朝堂众臣看法不一,连自己也不知道金人的下一步行动。
李凤梧却看出金人意图渡江南下……
这小子的眼光真的靠谱么?
赵昚有些犹豫。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若是金人渡江南下成功,整个大宋都将陷入危境。(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一章金銮殿唱名
良久才问道:“你有何证据证明,金人在近期会起兵渡江南下?”
李凤梧心中大喜。
赵昚如此说,便是心中开始犹豫了。
精神振奋的道:“自魏尚书回国,金人至今,哪怕是胡昉回国后,金人也不曾再知会过国书与我大宋,这是很反常的事情。”
赵昚也点头,“这确实如此。”
李凤梧分析道:“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金人不再就和谈知国书,是他们觉得和谈无法继续,那么便有两种可能:一种不知国书,让我们大宋以为他们要起兵事,诈唬我们一番;一种是知国书,表面上麻醉我们,暗地里筹备兵事。”
赵昚摇头,“不对,从胡昉回国到现在,他们确实不曾有国书过江。”
李凤梧笑了笑,“那么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我们大宋人才济济,上有圣明之君,下有贤良之臣,金人肯定知晓我们大宋今时在考虑此等事宜,那么他们是否反其道而行,不知国书而筹备兵事,让我们误以为他们是在虚张声势,其实是真的要渡江南下。”
一见赵昚若有所思,李凤梧继续发功,“且故人有云,未雨绸缪无远忧,哪怕金人不渡江南下,我们加强两淮防线,也不是坏事。”
赵昚点头。
确实是这个道理。
但李凤梧说王之望无守备两淮之才,确实有点让人为难。
王之望是没证明他有这个才能。
可如今朝堂也无人啊……
叹了口气,“此事容朕思考一二,你且先回去罢。”
李凤梧走后不久。
江君烈和赵云宸来到垂拱殿。
赵昚将从集英殿带过来的十根绿头签摆在书桌上看了许久,才提笔将一甲名次写下,递给两人,“就按此排名罢。”
两人接过一看,和当时殿试之后的名次并无变化。
于是拿着名单,前往崇政殿添填金榜。
待两人走后,赵昚拿起了桌子上的奏呈,很快蹙起了眉头,第一封奏呈是同知枢密院事、保和殿大学士陈俊卿上的奏呈。
请任守备两淮!
陈俊卿和蒋芾都是主战派,近些日子,这两人在朝堂之上一力坚持,应该积极守备两淮,谨防金人偷师南下。
若是在往日,赵昚看了这个奏呈大概是会留中。
不过今日经过李凤梧这么一说,赵昚心中还真有点动心。
虞允文守备川陕夔州路不可动。
王之望虽有文才,却没有武略。
而陈俊卿虽然是西府三衙的文官,但他仕途几十年,又和张浚交好,去年张浚在建康开都督府,便是陈俊卿亲自主持。
后来回到临安,又任了个参赞军事。
之后在张浚大力举荐下,自己将他调往西府,任职同知枢密院事。
以他的资历,任江淮宣抚使貌似比王之望要强上许多。
赵昚犹豫了。
……
……
三月一日。
传胪!
传胪即唱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