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页)
员比较少,所以这样的技法没有做书本流传也不足为奇了。
黎乐知道,核雕的兴起需要等上几年,那时候从事核雕的人员逐渐增多,发展也会较为迅速一些。
核雕的用刀技法有别于其他的雕刻类型,属于微雕。因为其载体的局限性,在一个小小的果核之上雕刻人物或者繁琐的题材,所以其说其刀型似针也不为过。说刀形似针是因为是因为核雕所用的刻刀体积小,两三厘米宽的便可称作为大刀,这种刀多是用来雕刻胚。
其他用于刻画人物细节,眉眼纹路之类的刻刀就更小了。在“针”的形体之上,针尖的角度也有偏正,斜倚之分,这就是锐角的刀锋。
运刀之时,需要凝神静思,着眼于刀。刀路宜连绵有序,循环超乎,格调俊逸,意在刀先,刀尽意在。发刀如千钧之力不可阻挡,收刀力挽狂澜于毫厘之间,这才是真正的收发自如。
一个好的艺人在雕刻之时更多的是刀随心走,而不是随手走。刀下之核便如自己在赋予灵魂一般,是心灵上的碰撞。刀的交锋就如同艺人的神经一般,何时进,何时退,何时高,何时低。以及刀锋的收放,弯转,迟钝,开合,曲直,俯仰,侧卧,去留,轻重,沉浮,方圆,糙滑,钻镂,疾徐等等刀势之变化,都需要了然于心。
只有这样,在经过勤学苦练,才能成就非一般的造诣。
黎乐从其师傅巧手周身上所学之技艺,便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勤学苦练才能有此番的成就。
此刻只见他心神完全集中于刀尖之上,指尖之刀刻画之时时停时走,时重时轻,一波三折。手中之物早已经在脑中成型,任何细微的末节处理都了然于心。
一点点的刻画,一丝丝细小的线条犹豫乐谱一般跃然而上,婉转于毫厘之间,抑扬顿挫又不失单调。刀锋之下的人物逐渐的丰满清晰,而刻刀的运转之法也越来越繁琐。
黎乐此刻整个身子仿若静止了一般,只看见那如同飞花穿叶般的双手在那里不停的雕刻着,一静一动之态看上去既显得毫不相符又显得和谐无比。
当墙上时钟的指针慢慢的爬上11点的刻度之时,原只是未成品的关公核雕也渐渐的清晰起来。青龙偃月提腰间,汗血赤兔于胯下,横眉怒眼,美髯飘飞,锁子甲,红披肩,英武之魂冲天起,浩然正气永长存。
一个正冲杀于战场之上的关公顿时从一个小小的果核上浮现,无论是形体还是神态都极其的逼真。
黎乐放下了手中的刻刀,而后用拿了一张粗纱纸捏其一角慢慢的进行着打磨。在粗砂纸打磨安之后,黎乐又换了一张细砂纸将其卷到钻孔的机器之上,而后利用高速的转动再次的进行第二遍的打磨。
在一些细小镂空的地方,黎乐将砂纸的头层剥下一些小心翼翼的慢慢打磨着,这些地方十分容易断裂,若是用力过大,变会毁坏了作品。
对于核雕的打磨方法,有人会利用上蜡的砂布利用抛光机打磨,但是上蜡以后得核雕会被在橄榄核的表面形成一层蜡质的薄膜,把玩的时候是不易于上浆的。
经过打磨之后的关公核雕表面呈现出一种润滑的光泽之感,不是特别的亮,却让人感觉到十分的温润。
黎乐微微的在手中把玩了片刻之后,便将那核雕储存在一个扁形的木盒之中,木盒里垫了一块纱布。在微微的留了一点的缝隙以后,黎乐便将木盒放入了抽屉之中。
看看时间,此时已经将近12点钟了,黎乐稍微的休息了片刻以后便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在第二节下课以后,黎乐接到了甄燕的一个电话,说是已经联系到了一个买家,是她父亲的旧相识,但那人要求要见见黎乐,所以问问黎乐是怎么个意思。
想着下午没有课,黎乐便应承了下来,对于人家想看看货以后再决定价格,黎乐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刁难的。毕竟照片再好也不及眼睛来的真实一些。
黎乐和甄燕约好放学以后先去店子里面汇合以后,便挂掉了电话。
两节课的时间很快的便过去了,黎乐在放学以后便急匆匆的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你去哪儿?这么着急?”一阵话语声传来,黎乐咧头一看,原来是李思韵。
“我有点事情要去办。”
“那你中午不吃饭了?”李思韵歪着脑壳儿问道。
“办完再去吃吧,不说了,我的去忙了。”黎乐说完以后便夹着书就往外走,连李思韵轻轻的喊叫他一声也没有听到。
见黎乐有的匆忙,李思韵也是撇了撇小嘴,而后嘀咕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