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3/4 页)
生生的将乐毅三万多人马给大王留在彭城了么?乐毅善守,平原君在合纵伐齐的时候便把他调过来,那就是看准了秦国为对付赵国绝不敢动韩魏,宛城那里绝不会有失,把乐毅调过来就是为韩魏连齐防楚准备的。”
“乐毅!”
魏王猛然抬起了头来,双眼之中再次闪现出了希望的光芒。
…………………………………………………………………………………………………
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纵使新式骑兵这种在先秦人眼里可以算得上逆天的东西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公理,至多只能起到推动大势发展的作用罢了。所以赵胜丝毫不害怕秦楚韩魏他们把这些新东西学去。
学去又能怎样?赵国在隆重推出新式骑兵项目之前就已经通过收草原、联义渠等等手段断了各秦国在很长一个时间段内大规模发展新式骑军的可能,至于其他国家所处位置都不适合大规模养育战马,就算能想办法把铁器的生产方法偷去,也是没有希望迎头赶上的。
不过过于逆天终究会引起天下各国一致的恐惧,赵国除非能凭一己之力对抗群雄,那只能有被各国合力胖揍一顿的可能。所以赵胜并不在乎各国偷偷学去马镫马鞍这些小玩意,甚至还刻意让各国看明白,赵国能支撑的骑军也就这么点了,虽然能使赵国更强一步,但对抗天下却绝不可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韩魏才不至于不顾一切后果与秦楚连横攻赵,只有把他们分化了,赵国伐燕之举才有意义。
孟尝君田文黯然隐退算得上大事,但相比较愈演愈烈的诸国摩擦却连一个水花都惊不起,就在魏王和田文依依惜别之后没几天,同样是“顺应天下大势”而动的楚军果然一声号令顺着沂水逆流而上,再次攻向了田法章刚刚离开的莒邑。
楚军虽然来势凶猛,口号也喊得响亮,夸下口要把燕国从赵军手中解救出来,然而口号和行动是一回事,真实目的却是另一回事,楚国并不是太关心燕国的存亡,毕竟燕国所处的位置实在太偏远了,经赵国一番攻伐之后,就算赵国没有吞并燕国,燕国在十几年几十年之内也别想起到牵制赵国的作用,那么用心去救他意义又能有多大?
赵国吞并燕国在楚国看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局面,但是这种接受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楚国可以趁这个机会吃掉根本来不及翻身的齐国,只要齐国落进了楚国的肚皮,那么在两下相抵之下赵国也没占到多大便宜。
趁机占便宜的事也需要谨慎再谨慎,楚国虽然在秦国对赵国的口头压力促使之下发了兵,但动作也并没敢过于放开,他们虽然清楚自己一动,秦国也必然动,只有这样才能迫使韩魏对赵国动手,这毕竟关乎到大家共同的利益。然而谁打头谁受到的压力越大这个道理却是极为明显的,楚国并不想太过明显的去当这个出头鸟,所以在出兵的同时也一直在刺探着秦国那边的动向,当发现秦国已经在一边跟赵国打口水仗一边秘密备军的时候,终于彻底放下了包袱,准备为了扩大楚国的领土干一票大的。
然而就在这时候,楚国人并没有想到,此时应该处于左右为难之中的韩魏两国已经艰难地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PS:历史上的孟尝君田文退出政坛确实是在五国伐齐,田单复国之后。那时候齐国已经一蹶不振,再没有可能重现当年的辉煌。田文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归隐,也有可能是觉着对不起自己的祖国,也有可能是真的把天底下的权力之争都看透了,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孟尝君田文在历史上的故事在此终于画上了句号。)(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
………【第一百六十九章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赵军灭燕灭得实在有点太快了,别说秦魏各国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就连邯郸城里的赵何一干人等也颇为吃惊。…_()他们得到的消息远比秦楚韩魏各国得到的要早,但一直到七月中旬,赵王宫之中却依然是一片沉寂。这倒不是赵何心淡了,要“随他去”了,而是因为吴广从大将军府带回来了消息,说是牛翦已经知道了赵何绝嗣的事,并表示要以大局为重,不能为了这件极难扯清楚的事坏了眼前伐燕的大局,意思几乎与赵胜那封信如出一辙。
如出一辙必然会有说道,对此吴广和赵造完全是两个说法。按吴广的意思,伐燕之举在破坏了秦齐连横的时候就开始谋划,折腾了都一年多了,可以说投入了赵国几乎全部的jīng力,如今箭已在弦上,进则可为大赵万世谋,要是退的话,原先的一切努力都会白费,而且坐看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