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教育鼓舞作用。他父亲的科学
精神,为他研究药物学做出了榜样。李时珍把《人参传》的部分内容凝
炼在《本草纲目》中。《人参·发明》写道:
言闻曰: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
本乎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
发之气,其性升。甘者,湿土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阴
也,其性沉。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
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
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
——校点本第二册,第702 页
关于人参气味的分析,一体二用的揭示,语言精练,逻辑谨严,说
理透彻,渗透着浓郁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既生动,又深刻。
《本草纲目》不止对人参的气味有深刻论述,在临证上,哪种情况当用,
哪种情况下不当用,更论列周详。《人参·正误》中是这样剖析的:
言闻曰:夫人参能补元阳,生阴血,而泻阴火。
夫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盛则邪火退。凡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
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
弱细结代无力者, 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
——校点本第二册,第703 页
正如李时珍说的,“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不可用,思过半矣。”
(同上)其所以如此详审,绝不是凭空得来,而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
总结。
月池翁花了很大精力,写成《蕲艾传》。总结了研究、应用蕲艾而取得
的宝贵经验。蕲艾是李时珍家乡的一种特产,用它治病,比别的艾疗效更显
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他父亲的贡献。《本草纲目》一书,可
说是汇集了李时珍一家四代人的医药实践经验,是他家四代人心血的结晶。
(四)灵活运用古方,发展方药
李时珍在医药实践中,十分重视历史上著名医药学家所积累的经验。他
沿着前人已经开辟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灵活运用,作出新的发展,
体现推陈出新、后来居上的精神。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医药卫生条件的日益
改善,医药知识更加丰富,应当在灵活运用原有经验基础上用新的知识,充
实祖国医药学宝库。李时珍是这样认识的,并努力这样去做。
李时珍治疗一位劳动者的中满腹胀,曾灵活运用著名道人张三丰传下的
伐木丸,取得很好疗效。《绿矾·发明》记道:
按张三丰《仙传方》载伐木丸云:此方乃上清金蓬头祖师所传。治脾土衰弱,肝木气盛,
木来克土, 病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服此方能助土益元。
时珍尝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一贱役中满腹胀, 果有效验。
——校点本第一册,第678 页
李时珍参照代木丸的处方,同时加入平胃散,将二方结合,“果有
效验”。利用代木丸,是因为心腹中满这一病症基本相似;加入平胃散,
是因为患者的体质、患病季节有异。借助于前人的实践经验,创造新的
经验以启发后来者,人类的认识正是这样一代一代不断发展前进的。李
时珍运用伐木丸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进一步追根寻源,探究伐木丸的
来历。他认为:“其源则自张仲景用矾石硝石治女痨黄胆方中变化而来。”
(同上)结合实践,勇于探索,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参考古方进行大胆实验的精神,在黑豆解毒问题上也有突出表现。《黑
大豆·发明》中,李时珍谈了自己进行试验的经过。“按《养老书》云:李
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十七枚,谓之五脏谷,到老不衰。又按古方称大豆
解百毒药。予每试之大不然,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