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他们帮过大忙,恐怕给他介绍了吴、常二位大师和学者也是原因之一。对侯先生的大礼,老舍先生自然不能消受,所以年年都要上前用力搀扶,但每回都未曾拗过侯先生的一片诚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侯宝林先生二三事(3)
对吴晓铃、罗常培也是一样。
三
侯先生的拜年,还有一点是特别值得提及的。他除了给像老舍、吴晓铃、罗常培这些大人物拜年而外,还要给一些普通人去拜年。而且也是年年必去。比如,在侯先生的自传中提及的马三姐和晁师傅等,便是他每年必拜之列的两位。这些人可以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但侯先生仍几十年如一日; 年年都去给他们拜年,而且每次去都要在经济上给他们一些接济。
何故?
说起来原因倒也简单。就是因为在解放前,侯先生正处于啼饥号寒的境遇时,他们曾伸手给过他以无私的援助。侯先生在他的自传中说,他在鼓楼卖艺时,年龄尚小,常常说一天相声,挣的钱只够吃饭,而没钱住店。他只好到处“借宿儿”,即在收场子的时候,帮人家叠叠戏棚子。等睡时,把叠好的戏棚子往三条板凳上一搁,钻到里边儿就解决了睡的问题。这一招儿对付夏天还好办,可一到冬天就不灵了。戏棚子太薄,只能去租棉被。他挣的钱少,常常老欠着租被子的钱。那家人姓马,是回民。他一没钱住店,就只好去找马家租被子。时间一长,欠的钱就多了。那位被他称为“三姐”的人,见他人小,又守信用,常常背着她爹把侯先生的被子钱免了:“我爹要问,你就说给我了!”年幼的侯先生一直心存感激。这件事说起来不大,但侯先生却终生不忘。对晁师傅也是一样。晁师傅对侯先生的帮助用现在的眼光来说,就更小了。他就是每天晚上散了场,都到晁师傅那儿去买“两面焦”。所谓“两面焦”,就是用棒子面或小米面烙的饼子。当时侯先生虽然个子不大,但肚子里没油水儿,吃的特别多。他要在晁师傅那里买着吃,就只能买四个,吃不饱。晁师傅就让他敲面铺的门买一点面回来,给他用剩火烙。这样儿,他就能吃五个,他就可以吃饱了。侯先生对此也是终身不忘!“没有这些人,哪儿有我侯宝林呢?”所以,侯先生除给一些诸如老舍等曾为救活相声做过贡献的人拜年而外,就是给像马三姐和晁师傅这样儿的人去拜年。
对此,曾有人说他这是“四旧”。但侯先生从不这样儿认为。他在自传中说:“我没念过书,没有从书本上学来的什么‘无产阶级道德’之类的学问。但我从戏词里和老百姓的谈话里知道‘受人家滴水之恩,就当涌泉相报’。这些朴素的道理。我觉得做人就应当这样,我就这样去做……”从而,他不仅没受“四人帮”那套歪理的影响,反而一直这样儿坚持做了下去……有些人生活好了,像晁师傅,觉得到酒铺喝二两就是他晚年的幸福。侯先生就陪他去喝二两。对马三姐也是这样。经济上不需要帮助了,那就过年去看看她。一个人对过去给自己帮助过的人,给予一些报答并不难。但年年如此,永生不忘,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知恩图报的问题,而是做人的崇高境界了。而侯先生就是一个具有这样境界的人。另外,相声界乃至曲艺界曾受过他无私接济的人就更多了。侯先生是一级演员,这在当时收入应该说是很高的了。但据耀文和侯錱说,他们小时侯生活并不富裕。侯是侯先生的爱女,但却很少穿新衣裳,穿的竟是哥哥们穿小了的旧衣裳。但在接济别人时,侯先生却从不吝惜。先生在世时曾有人撰文褒扬过他的这种品质。但他对此却说:“这不是我一个人如此。大凡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艺人很多都是这样儿的。这是旧社会给我们逼出来的。我们不那样互相帮衬,就活不下去……”我以为,他最终能够成为相声界的一代宗师和领军人物,除了他本人具有天才和勤奋这些条件而外,那就在他的人品了。否则,他断乎是不会有这样崇高的威望的。
侯宝林先生的人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说观众永远是他的衣食父母,而观众,则永远认为他是人民所喜爱的优秀演员。
侯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十四年了,但他却依然而且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2007年9月5日修改
父亲和土簸箕的故事
侯耀华
记得那前儿家里有个土簸箕,用了很多年那种,用破了就用铁皮补上,再破再补,再破再补,最后,那土簸箕沉的拿不起来了,都是补的铁补丁。我呢,就趁我父亲有一天不在家,把那个土簸箕,连带一个分叉掉了毛的笤帚,全请入垃圾堆了,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