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页)
赶路。千辛万苦总算到了吴楚的交界地昭关,然而此处的城门把守得特别严。子胥愁得一连几天都睡不着觉。前方是地狱,越过去就是天堂。大多数人会在地狱门口止步,伍子胥却不能,也不愿。可是他一筹莫展。幸而后来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名叫东皋公。他很同情伍子胥,把伍子胥接到了家中。子胥从此有了一个暂时的避风港。然而,他日夜思虑,家仇未报,岂能偷安。由于想得太多,一夜之间,他由青丝变成了白发。
第二天,东皋公差点认不出他来。这原本是令人悲痛的事,却意外地帮助东皋公脑海中闪出一片灵光。他想起自己有个朋友长得有点像伍子胥,便想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就算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也没事。毕竟是假的,总有放出来的一天。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了,相貌也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也就被他蒙混过关了。
这一头白发真为上天所赐。可以说,好运也随着这一头白发接二连三而来。这头白发简直是天道的显现。
伍子胥过昭关后,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正证明他是好运当头。他和胜逃过了〃鬼门关〃,仍然不敢放慢脚步。子胥口渴极了,不觉说道:〃要是有口水喝就好了〃。话音刚落,他的马突然抬起了前蹄,用力刨地,不久便看见一眼清泉从中涌出。真是奇事。只见过狗刨地的,没听说过马能刨地,而且还能刨出一眼泉水的。权且当作是传说,然而此泉确是留了下来,被后人称为〃马蹄子坑〃。而且泉水旺盛、甘甜,过去行人路过那儿,都要停下来喝喝水。
子胥得此甘泉滋润,又拼了命地往前赶路。不巧前方有一条大江拦住。子胥十分着急,殊不知自己正受着上天的眷顾,自会有人来搭救。果不其然,有个打鱼的老头儿这时划着一只小船过来了,伍子胥搭上了他的船,过到了江对岸。子胥十分感激,便摘下随身佩带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一直留传了下来,和传家之宝无异。虽然不值什么,但也有一百两金子。我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第三部分 第66节:伍子胥:亦怨毒,亦隐忍(4)
老渔人略有愠色地说:〃楚王为了追捕你,悬赏五万石粮食,还答应谁要是告发了你,就封他大夫爵位。我不要他那些,反而要你这蝇头小利?你太把我看扁了吧。〃伍子胥知道失礼了,连忙向老渔人道歉。随后收了宝剑,向老渔人拜了拜,便接着赶路。他的目标是吴国,可是还没到吴国,他就生了病,不得不停下来。这样的话,路上的费用就得增加。他实在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靠乞讨为生。这件事在某些人那里又落为笑柄,然而大丈夫就应该像孟子所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管怎样,他总算到达了吴国。通过公子光的关系,他拜见了吴王僚,可是并未得到重用,这也属正常。想想看,一个带着小主子四处逃难的人又怎么会很快得到别国君王的认可?更何况他们还有为晋国做内应的前科。不过,这种时候,最好的心理状态便是不怕别人不识得我,只怕我没有才能。我若有才能,还怕没有用武之地吗?子胥就是这样一个心理素质特别好的人。他在吴国呆了很久,还是没有多少发言权。可他能调整心态,等待时机。
有一次,在楚国与吴国的交界处,两国养蚕的女子因为争夺桑叶而发生了争执。两国为此出动军队,大动干戈。吴国把楚国打败了,并夺了几座城邑回去。子胥可高兴了,想要劝吴王僚趁热打铁,把楚国整个都灭了。公子光知道子胥恨楚国,便疑心他是公报私仇,于是对吴王说:〃您不要听他的,楚国也没那么容易被打败。〃吴王僚便没有动兵。子胥看出这公子光不是真心为吴王僚着想,他有篡位的野心。不如等到他把吴王僚干掉了,坐上君主的宝位之后,再出来辅佐他。
于是,他和胜一起退隐到了农村,种起田来。
第三节十七年报一仇
转眼间,伍子胥在吴国已经呆了四五年。复仇的计划似乎都还没有进展,楚平王倒是自己死了。公子轸继承了王位,号为楚昭王。这人是当初间接导致子胥父兄被害的秦女与楚平王生的儿子。吴王僚想趁他们发丧之时袭击他们,便派出主力军队,全面进攻。谁想前脚出门,后院就起火了。公子光趁国内兵力虚空,暗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人称吴王阖庐。
虽说阖庐当初对伍子胥劝吴王僚攻打楚国这件事有异议,那是因为他要先安内后攘外。如今他称王的目的实现了,便把子胥这个宝贵的人才召了回来,官拜为行人,任他专管朝觐、聘问等事。子胥不愧是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