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2/4 页)
无言,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已经收不住了。 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事实真相即将大白于天下,除了王之寀。 初审成功后,张差案得以重审,王之寀也很是得意了几天,然而不久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张差装疯非常拙劣,为碗饭就开口,为何之前的官员都没看出来呢?
思前想后,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他们是故意的。 第一个值得开疑的,就是首先审讯张差的刘廷元,张差是疯子的说法,即源自于此,经过摸底分析,王之寀发现,这位御史先生,是个不简单的角色。 此人虽然只是个巡城御史,却似乎与郑国泰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此后复审的两位刑部郎中胡士相、岳骏声,跟他交往也很密切。 这似乎不奇怪,虽然郑国泰比较蠢,实力还是有的,毕竟福王受宠,主动投靠的人也不
少。 但很快他就发觉,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几天后,刑部决定重审案件,而主审官,正是那位曾认定刘廷元结论的郎中,胡士
相。 胡士相,时任刑部山东司郎中,就级别而言,他是王之寀的领导,而在审案过程中,王主事惊奇地发现,胡郎中一直闪烁其辞,咬定张差是真疯,迟迟不追究事件真相。 一切的一切,给了王之寀一个深刻的印象:在这所谓疯子的背后,隐藏着一股庞大的势
力。 而刘廷元、胡士相,只不过是这股势力的冰山一角。 但让他疑惑不解的是,指使这些人的,似乎并不是郑国泰,虽然他们拼命掩盖真相,但
郑先生在朝廷里人缘不好,加上本人又比较蠢,要说他是后台老板,实在是抬举了。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之寀的感觉是正确的,站在刘廷元、胡士相背后的那个影子,并不是郑国泰。 这个影子的名字,叫做沈一贯。 '1361' 就沈一贯的政绩而言,在史书中也就是个普通角色,但事实上,这位仁兄的历史地位十
分重要,是明朝晚期研究的重点人物。 因为这位兄弟的昀大成就,并不是搞政治,而是搞组织。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工作期间,除了日常政务外,他一直在干一件事——拉人。 怎么拉,拉了多少,这些都无从查证,但有一点我们是确定的,那就是这个组织的招人
原则——浙江人。
沈一贯,是浙江四明人,在任人唯亲这点上,他和后来的同乡蒋介石异曲同工,于是在亲信的基础上,他建立了一个老乡会。 这个老乡会,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浙党。 这就是沈一贯的另一面,他是朝廷的首辅,也是浙党的领袖。 应该说,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点: 在万历年间,一个没有后台(皇帝),没有亲信(死党)的首辅,是绝对坐不稳的。 所以沈一贯干了五年,叶向高干了七年,所以赵志皋被人践踏,朱赓无人理会。 当然,搞老乡会的绝不仅仅是沈一贯,除浙党外,还有山东人为主的齐党,湖广人(今湖北湖南)为主的楚党。 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齐、楚、浙三党。 这是三个能量极大、战斗力极强的组织,因为组织的骨干成员,就是言官。 言官,包括六部给事中,以及都察院的御史,给事中可以干涉部领导的决策,和部长(尚书)平起平坐,对中央事务有很大的影响。 而御史相当于特派员,不但可以上书弹劾,还经常下到各地视察,高级御史还能担任巡抚。 故此,三党的成员虽说都是些六七品的小官,拉出来都不起眼,却是相当的厉害。 必须说明的是,此前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拉帮结派是家常便饭,但明目张胆地搞组织,并无先例,先例即由此而来。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谜团。 早不出来,晚不出来,为何偏偏此时出现? 而更有趣的是,三党之间并不敌对,也不斗争,反而和平互助,这实在是件不符合传统的事情。 存在即是合理,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 有一个理由让三党陆续成立,有一个理由让他们相安无事。是的,这个理由的名字,叫做东林党。
'1362' 无锡的顾宪成,只是一个平民,他所经营的,只是一个书院,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书院可以藐视当朝的首辅,说他们是木偶、婴儿,这个书院可以阻挡大臣复起,改变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