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部分(第3/4 页)
疑“大”下有“族”字,“衣冠”属下为句。
三三九七页一五行蒲膎按:前志“膎”作“反”。
三三九八页五行兖水出集解引惠栋说,谓“□”当作“沇”。又引钱大昕说,谓□即沇字,古人从水字或横写,沇作□,亦是以立水为横水,隶省为六尔。□州本以沇水得名,非两字也。按:说文“沇”下段注云,古文作□,小篆作沇,隶变作□,此同义而古今异形。
三三九八页六行有*(祁)**'析'*城山据殿本改。按:钱大昕谓“祁”当作“析”。
三三九八页七行*'巫'*咸山在南王先谦谓“咸”上脱“巫”字,班志可证。今据补。
三三九八页一0行僖*(九)**'二十四'*年晋怀公死高梁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注引左传纪年多讹,晋文公入国而后杀怀公于高梁,是僖二十四年事。今据改。
三三九八页一一行恚У匾财窖舳�系孛�砹臧矗鹤⒁�抛⒂形蟆4呵锍善吣甓抛⒆鳌奥砹辏�'地。阳平元城有地名马陵”。又按:王先谦谓“恚А钡弊鳌拔骸薄�
三三九八页一四行县有董亭按:校补谓今左传注作“汾阴县有董亭”。考晋志无汾阴县,此或据魏旧言之,而其时亭地已改隶汾阴耳。
三三九八页一五行古之纶少康邑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案梁国虞县有纶城,少康邑,注失考。
三三九九页五行盗跖頉临河*'曲'*集解引惠栋说,谓案皇览,頉临河曲,直宏农华阴山潼乡,注脱“曲”字也。今据补。
三三九九页一0行在县西二十里按今左传杜注作“在河东解县西”,不言“二十里”。
三三九九页一四行杜预曰猗氏县东北有瑕城按:今左传僖十二年无此注。僖三十年“许君焦、瑕”,杜注“晋河外五城之二邑”,即此,然不云“猗氏县东北”也。
三四00页七行在县东八十里按:左传杜注云“在平阳绛邑县东”,不言“八十里”。
三四00页一一行得石旘按:汲本、殿本“旘”作“棺”。
三四00页一六行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据集解引马与龙说补。按:马与龙谓注“曲沃”上脱“自”字。汉书地理志“河东郡绛,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注地道记说盖即本班志,当在前“绛邑”下,不知何以置此。地道记不应若是之误,刘昭亦不应误引若是,当由后人传写误脱,因妄窜耳。
三四0一页八行有务乡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刘圣公传作“蓩乡”,音莫老反。
三四0一页一三行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此注错简,当在下“陕有陕陌”之下。
杜预左传注云“桑田,□地,在弘农陕县东北”。盖旧志陕有桑田亭,而刘昭引此文为注也。又按:注“桑田亭”原斗“桑里亭”,径改正。
三四0一页一四行出*(衡)**'衙'**(山)*岭下谷按:前志“衡”作“衙”,水经河水注及开山图亦作“衙”。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衡”当作“衙”。又前书补注引段玉裁说,谓“岭”误析为“山领”,古“岭”祗作“领”字。王先谦谓段云“山”字衍,是。今据以改删。
三四0二页四行□都上阳在县东*'南'*按:左传僖五年“晋侯围上阳”,杜注“上阳,□国都,在弘农陕县东南”。今据补。
三四0二页一0行从河曲南行而东尽故□按:今左传杜注作“从河南而东尽□界也”。
三四0二页一四行奏又改曰宁秦按:齐召南谓此注六字亦错简,当在下华阴注“高帝改曰华阴”之上,证以前志自明。
三四0二页一七行名曰肥遗殿本“遗”作“□”,与今山海经合。按:校补谓□后起字,疑本通作“遗”。
三四0三页七行有*(严)**'掫'*城按:集解引洪颐鹚担�奖臼榱跣��⒁��咀鳌皰舫恰保�把稀笔恰皰簟弊种�铩=窬莞摹�
三四0三页一0行长安城方*(亦)**'六'*十三里据校补引钱大昭说改。按:史记吕后纪索隐引亦作“六十三里”。
三四0三页一一行葬城东南桐*(松)**'柏'*园据集解引惠栋说改。
三四0四页一七行雒水出*(护)**'讙'*举之山集解引惠栋说,谓“护举”山海经作“讙举”。校补引柳从辰说,谓水经亦作“讙举”。今据改。
三四0四页一七行*(觽)**'史'*记云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0五页三行左传曰*(昭)**'哀'*四年楚*(左)**'右'*师军苍野据左传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